半島網日照消息 商超促銷大家并不陌生,促銷的商品要比平時便宜。不過,現實生活中卻經常有消費者遇到這樣的問題:買到的商品應按照促銷價結算,結算時卻依然按照原價。近日,家住五蓮縣的王女士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2月13日上午,家住五蓮縣城的王女士來到小區附近一家超市購物,看到有暢銷品牌的牛奶擺在顯眼位置做促銷,價格很吸引人,工作人員也推銷道:“現在搞活動,50塊錢,非常實惠。”于是,王女士買了一箱牛奶和一箱火腿腸一起付了賬。
剛走出超市不遠,王女士越想越覺得有點不對勁:“一箱牛奶50元,一箱火腿65元,我付了150元,怎么才找了17塊錢呢?”王女士想肯定是收銀員找錯錢了,連忙回超市,哪知收銀員一口認定沒有收錯,并讓王女士自己核對小票。王女士拿出小票一看,牛奶的單價卻成了68元。“促銷人員明明說的是50元,海報上標的也是50元,怎么又成了68元了?”王女士質問道,收銀員解釋說:“現在我們已經不打折了,你不想要可以退貨呀。”“不打折了還掛著促銷海報?這分明是在欺騙消費者啊!”雙方各不相讓,一時爭執不下。王女士一氣之下來到了五蓮縣市場監管局。
監管局的工作人員了解相關情況后,立即趕到現場,發現消費者反映的情況屬實。工作人員認為,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法規,超市既然懸掛了打折促銷海報,且其工作人員在銷售過程中進行了促銷承諾,就應該履行價格承諾,不履行則屬于價格欺詐違法行為。經過調解,超市退還王女士18元錢,并撤掉了促銷海報。
五蓮縣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介紹,超市小票存在三種玄機:一是商品“變身”:例如本來是購買“芹菜”,在小票上卻搖身變成了“辣椒”;二是單價“漲價”:店內的價簽上標的是優惠價,而收銀臺核算時,小票上的價格卻變成了原價;三是單價“打折”,總價“不打折”:小票上標的單價是優惠價,總價卻仍以非優惠價核算,這種方式較為隱秘,消費者不易發現。超市對此類現象的解釋往往是:“商品剛調價,收銀系統還沒來得及改”或者是“商品貼錯了碼”。
同時,工作人員提醒消費者,去超市購物,要仔細核對小票上的商品名稱是否與所購商品一致;小票上的商品價格與店內明示的價格是否一致;總價合計是否正確。消費者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與超市進行交涉核實,如交涉不成,應及時到消協投訴或向工商等有關行政部門反映,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通訊員 鄭青 袁墩鵬 實習生 姜曉婷
[編輯: 張永平]
本文地址:http://rizhao.bandao.cn/news.asp?id=2710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