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
“正月里來唱大戲”,過年聽大戲是很多老青島人的傳統。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劈柴院、天后宮、浮山所文化山會,處處都有他們演出的身影,是當之無愧的廟會“明星”,他們就是青島民俗博物館柳茂腔藝術團的團員們。這個藝術團成員20人,平均年齡60歲。2月10日,記者探班正在浮山所文化山會演出的這些老人,他們在寒風中演出的認真和敬業讓記者備受感動。
大齡演員:
65歲首登臺有點緊張 2月10日,寒風瑟瑟,記者在浮山所文化山會上見到了剛演完上午場的柳茂腔藝術團團長孫為臣。他剛換了衣服,臉上的妝還沒有卸。他說自己早上五點多開始化妝,打底色、抹紅色、定妝、胭脂、眼妝、唇妝……“你看我這妝,要化一個多小時呢!我坐地鐵來的,別人看我的樣子,感覺像是穿越了。”柳茂腔藝術團當天表演的曲目有《梁祝》里的“十八相送”片段、《彩樓記》《火龍記》等,“來了四個演員,還有樂隊,演員們輪番唱戲,樂手們負責拉四胡、打板,其他的團隊成員都在西鎮演出”。
當天14:00,下午場準時開始,在《彩樓記》中,孫為臣飾演劉丞相,其妻子王輝飾演劉小姐,另外一位成員劉彩云飾演呂蒙正。在兩個多小時的演出時間里,一個個年過六旬的老演員使出渾身解數,認真演唱,有腔有調,臺下的觀眾用力鼓掌,大聲叫好。寒風陣陣,但為了演出時身段不那么臃腫,演員們穿得單薄,劉彩云告訴記者:“身上還不覺得太冷,一唱一蹦跶,就不覺得冷了,就是手在外面凍得很。”
65歲的李衛上午表演了《梁祝》的“十八相送”片斷,這是她第一次登臺演唱,“本來打算唱三段的,太緊張了,就只唱了兩段”。李衛告訴記者:“去年年底我才開始學唱柳腔,也就學了兩個月,團長說你去上臺鍛煉鍛煉,這不,我就來了。”李衛說,她感覺跟著樂隊唱得還可以,“當然跟專業的老師比差遠了,剛開始學,不能唱大戲,就先唱唱片段。”
柳茂腔藝術團的春節檔期可滿著呢,孫為臣告訴記者,從大年初一到初七,白天在青島天后宮古戲樓演出,晚上趕赴劈柴院江寧會館,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現身浮山所文化山會,“正月十五白天我們分兩批次分別在天后宮和浮山所文化山會演出,晚上在江寧會館演出。今天的演出結束時間算早的,晚上要演出的話,差不多9點鐘才能結束”。
業余底子:
20位團員只有兩名專業演員 孫為臣介紹,他生長在即墨農村,從兒時就跟著爺爺和父親聽戲,“當時沒有其他文化娛樂活動,就是個柳腔、茂腔。一聽,很美,越聽就越癡迷”。年輕時專門拜師學藝,學柳茂腔的唱腔和韻味,也能學個七八成像。退休之后,孫為臣就開始參加婚宴、慶典、春節廟會的演出,又找專業老師指點,“有幾十年的業余底子,老師一點就透,進步非常快,現在我也能教別人了”。
說起成立藝術團的契機,孫為臣說:“退休之后,在西鎮老年活動中心打排球時認識了曾淑貞老師,她以前就是專業的柳茂腔演員。那天我背了個雙肩包,她第一次看到我就說,這個‘小伙子’能擔起來這件事來,讓我擔任領隊。”有了專業演員的鼓勵,孫為臣干脆跟幾名愛好戲曲的老友組織了一支隊伍,表演柳腔、茂腔。團友們推舉孫為臣當團長,有很大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在劇團里相對比較“年輕”,組織演出方面的經驗也比較豐富。孫為臣告訴記者:“最開始只有七八個人,人員也不固定,藝術人才不好找,我就到公園、廣場當‘星探’,看到有唱戲的就和人家攀談,感覺不錯就拉到我們團里來。”現在的柳茂腔藝術團有20人,只有兩名演員是專業的,“10名演員,10名樂手,在我們團50多歲就算是青年,年齡最大的是78歲的曾淑貞老師”。
平常藝術團演出的曲目是柳腔、茂腔的看家戲“四大京、八大記”(《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和《羅衫記》《玉杯記》《風箏記》《鑰匙記》《火龍記》《絲蘭記》等)。孫為臣告訴記者,傳統柳茂腔大多以弘揚傳統美德為目的,比如家庭和睦,做好事,不要嫌貧愛富等,劇情貼近當地的民情,特別是農村老人最愛看。
培養新人:
想學柳茂腔的年輕人可報名 孫為臣的老伴王輝也是藝術團成員之一,孫為臣說:“她小時候也是聽著柳茂腔長大的,以前都是舞臺下看,2013年才正式上臺。”最近五年來,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孫為臣和老伴都是在舞臺上度過的,但他們說:“不感到遺憾,反而很高興。我跟孩子說了,除夕吃個年夜飯就行了。”因為常年演出,老兩口養成五點多就必須起床的習慣,沒有演出時兩人就出去散步,一邊走一邊背臺詞。
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奔波,從開始的幾個人到現在的20個人,從開始沒演出到現在演出不斷,檔期滿滿,藝術團也成了島城演出市場的“明星”。孫為臣說:“天天都有打電話聯系演出的,有公益也有商業的。”2016年,藝術團總共演出200多場,多年的演出也為他們攢下不少“鐵粉兒”,“夏天我們在舞臺上演得汗流浹背的時候,他們會給我們送西瓜、礦泉水。”
說到未來的計劃,孫為臣特別有感觸:“我們這幫演員太老了,還是想發展點年輕演員,培養幾個小苗子。”孫為臣說,想學柳茂腔的年輕人可以找他報名。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