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脫貧任務較重的青島平度市,整個脫貧任務約占青島市的60%,為了實現“到2016年底,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省定貧困村和青島市定經濟薄弱村2016年10%以上摘帽,2017年60%以上摘帽,2018年全部摘帽”的脫貧目標,平度市加大力氣,先行先試,采取了電商扶貧、技能培訓、產業創新、民生保障多種政策舉措努力實現精準、特色化扶貧,取得了不小的成效,讓貧困群眾不離故土實現脫貧。在平度,這些不起眼的扶貧“小項目”,如一個個鋪路石,撐起精準“大扶貧”。
【好機會】
他們從貧困中走出來 62歲的陳云香是明村鎮閆村貧困戶,公婆因病欠債七八萬元,丈夫在建筑工地意外從三層架板上墜落,造成腰腿骨折。家里沒有了頂梁柱,兒子又面臨著結婚,陳云香一家的日子舉步維艱。在聽說了陳云香的事情后,藍莓基地負責人田素峰主動邀請陳云香夫婦來園干些水閥管理、摘果等輕快活,夫婦兩人月均收入因此達2000元,有效地解決家庭貧困問題。
明村鎮范家集村49歲的貧困戶郭慶飛的妻子體弱多病、無勞動能力,兒子腦血管畸形,家有7畝地,全靠郭慶飛這一個勞動力維持,但常年積勞成疾的腰腿病讓他干不了重活,一家經濟十分拮據。去年8月份,在村支部書記郭少明的介紹下,郭慶飛擔任了三合山景區的“森防員”。同時,郭慶飛有著多年的養蜂經驗,藍莓基地因此租用他養的意大利蜂專供授粉。在園區的扶持下,郭慶飛養的蜂從6箱發展到了40箱,年增收五六千元,郭慶飛由此順利脫貧。
【好政策】
“量體裁衣”實現脫貧 在平度,脫貧工作一切以年底脫貧為第一需求,實施多條途徑,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一戶一案”、“量體裁衣“。
讓貧困戶能“造血” 脫貧攻堅的核心是富民增收,根本是發展產業。據統計,平度擬通過產業脫貧2195戶、6042人,約占貧困總人口的70%。扶持有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運輸業、傳統手工業、服務業等特色優勢產業,讓每個貧困戶擁有一項以上穩定收入產業;扶持發展特色支柱產業,通過建設產業園區,培植龍頭企業,培育新型農村經營主體,扶持家庭農場、種養大戶,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辦法,吸納自身無發展產業能力的貧困戶到基地打工,把更多貧困戶納入產業化經營鏈條。
創新轉移就業模式 以促進就業創業為導向,創新培訓方式,使具有勞動能力并愿意學習技能的貧困人口都能接受免費培訓,掌握創業一技之能;對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就業困難人員,通過定向介紹就業崗位、發展手工工藝、來料加工、電商等途徑,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家庭至少有一人實現穩定就業;提供公益崗位,實現貧困群眾穩定就業。對貧困戶中那些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不能外出打工的勞動力,安排他們從事當地的衛生保潔、護林防火、安全保衛等“公益性”崗位,實現其在家門口就業,促其脫貧致富。
企業幫扶確保脫貧 對全市貧困戶中無正常勞動能力,難以通過產業、就業脫貧的低保邊緣戶316戶、659人,開展企業愛心認領貧困戶活動,認領企業通過捐贈、吸納貧困人口就業、提供后勤崗位、幫助貧困戶土地流轉等多種形式,增加貧困戶收入,確保低保邊緣戶到年底如期完成脫貧致富,且5年之內不返貧。對企業認領貧困戶發生的支出,享受有關稅收優惠政策。
【好點子】
電商扶貧
“小網店”開創新天地 大澤山鎮創新“黨支部+互聯網+基地”扶貧模式,打造精準扶貧基地——農民綠色創業園,通過設立電商孵化區,實施電商扶貧。目前,創業園已入駐電商企業15家,為20戶貧困家庭提供崗位;幫助3戶貧困戶成功開設網店;4月份,華富果業合作社發起大櫻桃眾籌,20戶貧困戶脫貧。崔家集鎮扶貧驛站面向貧困人口創業就業,實現當地特色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和社區銷售的“雙結合”,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古峴鎮53歲的姜澤春自去年2月參加了電商項目,主要從事澆地、打藥的工作。姜澤春說,自己不會用智能手機,公司老板手把手教,活也很輕快,讓老百姓有錢沒錢都可以種地,沒收入可以先賒著,等有錢了再還上,這一點對老百姓來說確實幫助很大。
隨著傳統扶貧模式的邊際效益遞減,電子商務為扶貧開發開辟了新路徑,將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與實施精準扶貧相結合的好點子,實現了精準扶貧的彎道超車,讓電商扶貧不再只是“看起來很美”。
技術培訓
“小技能”傳遞脫貧經 省定貧困村舊店鎮三甲村村支書王玉海帶領人員到其他鎮街學習參觀種植模式,村里搭上了大棚,主要種植草莓,逐步解決了銷路問題,不再擔心草莓賣不出去了。這個以農業和種植業為主的傳統小村莊面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仁兆鎮莊戶學院積極探索“黨組織+合作社+互聯網+精準扶貧”的學用模式,改變以往單純把專家教授“請進來”的模式,從本鎮合作社、種植大戶、蔬菜購銷大戶、蔬菜加工企業等挑選具有一線操作經驗的能人,分門別類建立師資庫,干什么學什么,實現培訓師資點題選人、“大姜師傅”、“大蔥師傅”對號入座,對蔬菜種植、土壤改良、蔬菜電子商務等特色產業進行實用技術培訓。 61歲的王貴仁家里共有6畝地,主要種植大姜、芋頭、大蒜等,參加莊戶學院培訓以后,學會了大姜小拱棚種植的技術,共種植2畝大姜,每畝增產1500斤,增收5000元左右,現已成為莊戶學院傳授經驗的骨干。
記者 于順 通訊員 王盡舜 艾典鵬聶曉 實習生 朱婧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