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本信息連續在朋友圈里轉發7天送檀木手串一條”“收集50個贊,送名牌太陽鏡一副”“好友助力前100名送高檔旅行化妝包一個”……在微博、微信成為市民們主要交流工具之后,許多商家也借助這些社交平臺推廣自己的商品。只要給商家當義務宣傳員,就能獲得一份大禮,這樣的推廣活動許多人都樂于參與,但這免費禮也會帶來問題。“我媳婦只要看到這樣的活動就轉發、點贊,我發現這些東西都是些制作粗糙的地攤貨,影響朋友間正常的交流不說,為這還花費了不少快遞費。”昨天上午,市民蘇先生撥打早報熱線82888000說出了心中的苦惱。記者調查發現,微信朋友圈“免費送”活動的背后,暗藏著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那些被商家吹成幾百元的贈品,多是價值低于5元錢的廉價貨,商家利用高收低付快遞費的方式就能輕松賺錢。
撿小便宜吃了大虧
蘇先生告訴記者,他的妻子朱女士原來是一個網購達人,遇上“雙11”“雙12”這樣的電商活動日,就會半夜起來搶實惠。雖然賬面上看省了不少錢,但是買了很多沒有用的商品,為此小兩口沒少吵架。自從去年兩人購房后,每個月4000多元的房貸壓力讓朱女士在網購時謹慎了許多,但是最近蘇先生發現了新問題。
“原本我以為那些‘免費贈’的活動真不花錢,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蘇先生說。因為朱女士的支付寶和微信綁定的是蘇先生的銀行卡,所以朱女士每一筆消費蘇先生都能收到短信提醒。這一個月的時間里,蘇先生一共收到了3筆消費提醒,發現這3筆消費都是支付給微信商家。蘇先生詢問朱女士都買了啥,朱女士表示啥都沒買,都是為了獲得贈品支付的快遞費。蘇先生這才注意朱女士參加活動得來的贈品。“3個贈品分別是紅木手鏈、自拍桿、旅行化妝包,這些東西在景區、夜市上都能買到。以自拍桿為例,在景區要價才15元,她為了得到這個禮品集了30個贊不說,還支付了16元的郵費,我感覺是上當了。”蘇先生說。
“388元”手鏈贈品夜市賣10元
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今年2月份他參加了一個外貿微商送檸檬杯的活動,商家宣傳畫上的檸檬杯非常精致,而且商家宣稱是原裝進口貨。正好妻子也想要一個檸檬杯,王先生就到網上查了一下同款產品的售價,發現同款檸檬杯網售價是58元。王先生隨后參與了此次宣傳活動,并且每天都發動親朋好友點贊。“最后花了18元郵費將檸檬杯拿到手了,打開包裝一看跟宣傳畫完全不一樣,而且其塑料部分異味刺鼻,根本沒法用。”王先生說。
為了了解這種贈品真實情況,記者在5月初也參與了一家玉器店積贊送手鏈的活動。在集滿30個贊后,記者聯系自稱在深圳的商家,要求發貨。商家立即給了記者一個網店地址。在該網店上,有一個活動頁面,上面手鏈388元的標價被用紅筆劃掉,然后標注了0元,但是需要記者支付15元的郵費。記者隨后表示可以由在深圳的朋友代領,結果被商家拒絕。“我們是從工廠直接發貨,不支持代領業務。”商家微信公眾號回復說。記者在支付郵費后,等了5天收到了手鏈,結果發現這手鏈與夜市上“揮淚大甩賣”的手鏈完全一樣,而在夜市上這款手鏈只要10元。
小飾品居多價格虛高百倍
記者通過微信調查發現,現在這微信上“免費送”主要有三大類物品。一種為虛擬商品,商家承諾贈送話費充值卡、國際餐飲企業的電子抵金券等商品,但是這些鏈接絕大多數都是虛假宣傳,消費者轉發后往往得不到商家承諾的贈品;第二類是商家贈送服務或者消費體驗,這一類促銷活動相對靠譜,但是商家提供的免費名額較少,經常是活動一推出名額就被搶光,并不是所有消費者都能搶到實惠;還有一種就是免費贈送小商品,這些商品中大部分為手鏈、手串、太陽鏡、吊墜等小飾品,這些飾品雖然不收錢,但是商家往往要消費者支付10元到20元不等的郵費。
那么這些標價不菲的小飾品究竟值多少錢?記者以現在微信上轉發最火的一款金鑲玉轉運珠為例展開探訪。這款玉珠上鑲嵌金邊的飾品不但外形美觀,而且商家宣傳佩戴這款產品可以消除霉運,標價多在118元到268元之間。但是記者登錄淘寶網搜索發現,這款轉運珠在淘寶上的售價僅為1.5元一個。“商家微信推廣活動都用這種珠子,要是用真的金鑲玉不得賠死啊。”銷售商李先生說。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許多經營小商品的商家開始專門做微信推廣贈品的生意。記者打開相關推廣網站的鏈接發現,這些免費送的小商品中,銷量最好的就是飾品。因為相比批發價4元左右的水杯來說,一個鍍金皮、珍珠芯的“金”花生吊墜批發價只需要0.82元,這一價格都不到微商們活動標價的1%。
說是“免費贈”其實賺快遞費
“這些小飾品大多都是幾年前生產的,單純擺在柜臺上銷售是不會有人買的。”香港中路一家飾品店的店員杜女士說,以前他們多采用電話營銷的方式拉客戶,以這種小飾品為誘餌,勸說潛在顧客到店里了解最新的活動。此外,商家還會在超市出口設柜臺,消費者只要購物滿一定金額,就可以領1個小飾品,他們也會借機推銷商品。但是隨著消費者的警惕性越來越高,這些方法慢慢不靈了,這一類的廉價贈品就慢慢積壓了下來。在微信營銷出現以后,商家也找到了銷售這些商品的新模式。
杜女士坦言,這種“免費贈”的活動商家并不吃虧,而且會賺錢。“快遞公司給我們的快遞費標準和普通散戶是不一樣的,商家通過快遞費就能收回成本,甚至賺錢。”杜女士說。
快遞費至少“贈”一賺一
記者撥通一家快遞公司負責人胡先生的電話,表示手中有5000個手鏈要送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然后詢問快遞費。“可以給你打七折,只要是國內的地址統一7元錢一單。”胡先生說,如果是一般消費者快遞物品,要看距離的遠近收費,而且最低10元。商家發貨量大,可以給優惠,還可以在單子上按照正常價格標注郵費,以增加可信度。對于“免費送”這一類生意,胡先生表示現在發展很快,而且幾乎沒有當場退貨的情況。“因為商家沒有收取商品貨款,所以即使退貨也拿不到錢,只能再賠上10元郵費。沒人愿意為幾十元錢較真。”胡先生說。以快遞費7元一單最高費率計算,商家將進貨價只有1.5元的手鏈 “贈送”給消費者,同時收取了10元郵費,商家也可賺取1.5元的利潤。
無交易贈品無“三包”
如果贈送的物品有問題,可不可以找工商部門維權?市工商局12315熱線咨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按照我國法律規定,經營者以優惠、有獎、降價等形式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的,不免除應承擔的包修、包換、包退及其他責任。“如果是消費者購買了商品附帶的贈品商家是有‘三包’責任的,但是如果雙方沒有發生交易,只是純粹贈予,出現糾紛要看雙方當時的活動約定,然后通過法律手段維權。”12315熱線工作人員說。
維權成本高于實際損失
對于商家這種“免費送”的商業行為,大成律師事務所的王文濤律師認為商家涉嫌虛假宣傳。這些“免費送”的物品材質只代表其價值的一個方面,商家可以辯稱該物品有較高的藝術性,這樣消費者就會面臨舉證難的問題。其次,許多商家注冊地不在青島,消費者如果想舉報投訴需要先查明商家在哪個城市,然后到當地工商部門舉報,這舉報成本大大超出了支付的快遞費金額。 [編輯: 劉守龍]
本文地址:http://jimo.bandao.cn/news.asp?id=263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