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域綜合交通規劃
城市交通、市政及綜合防災等基礎設施是支撐城市高效運行與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堅持以人為本、優先保障的原則,吸納綠色循環低碳的理念,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布局城市基礎設施。通過強化城市對外交通聯系、優化中心城區交通網絡體系、健全城市綜合防災設施,切實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和水平,為城市空間拓展、經濟產業發展、居住生活品質提升及生態環境改善奠定堅實的基礎。
交通>>>全面落實公交優先 城市交通發展目標上,打造東北亞國際航運綜合樞紐和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建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構筑陸海空一體、地上地下有機結合的綜合交通體系,提供高效、便捷、舒適、安全、環保的交通服務,實現與省內主要城市間2小時、市域內1小時的通達目標。中心城區公交出行占機動化出行的比例達到46%以上。
發展策略上,全面落實公交優先政策、實現交通與土地利用協調發展、堅持交通建設與管理并重、積極倡導“綠色”交通、加快交通信息化和交通指揮中心建設、科學合理利用地下空間。
構建陸海空一體的對外綜合交通網絡。建設由客運專線、城際鐵路和普通干線鐵路構成的多層次、互聯互通的鐵路網絡,規劃期內以鐵路青島站、鐵路青島北站為鐵路主客站,建設鐵路紅島站和鐵路膠南站,改擴建鐵路膠州北站;建設濟青高鐵、濰萊城際、青連鐵路、青島至海陽城際鐵路青島段、紅島至膠南城際鐵路、董家口港疏港鐵路、晉中南部鐵路連接線工程。延續港群的布局模式,推動港鐵聯運,打造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青島新機場,定位為區域性國際樞紐機場,機場飛行等級為4F級。
軌道交通方面,規劃期內建設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一期和東延段、3號線、4號線一期、6號線一期、7號線一期和北延段、8號線和9號線一期,全長約268公里。常規公交方面,新建約150公里公交專用道,開展設置快速公交(BRT)系統的可行性研究。
市政>>>實現水資源供需平衡 積極應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快建設海水淡化、再生水回用、智能電網、三網融合、市政綜合管廊等系統,推廣使用天然氣、太陽能、海洋能、地熱能等清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提升城市基礎設施的整體建設水平。
加大水資源保護,建設“海綿城市”。以建設“海綿型”、節水型城市為目標,統籌考慮采取水資源保護、節水、雨洪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分質供水、跨流域調水等綜合措施,實現規劃期末及更長時期內水資源供需平衡,確保城市供水安全。
加強水資源保護,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以棘洪灘水庫、產芝水庫、大沽河水源地等水源輸配工程為紐帶,建設“南北貫通、蓄引結合、庫河相連、主客聯調、海淡互補”的城市水源配置工程體系。
加快能源設施建設,推廣可再生能源利用。優化能源結構,加強能源梯級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加快中石化董家口液化天然氣(LNG)項目建設,完善天然氣輸配系統,建設應急儲備氣源。規劃新建、挖潛改造熱電廠數處,加強工業余熱回收利用,增加居民集中供熱能力。推動以天然氣、海水源、污水源、生物質能為主的清潔能源熱源建設。
防災>>>市域抗震烈度為7級 實施好組團式的用地功能布局,控制城鎮開敞和生態間隔空間,建設以城市交通、市政管廊為骨干的生命線工程;按照“中心城市-外圍組團-重點鎮-一般鎮”的城鎮等級結構,各自根據國家規范標準,做好綜合防災減災規劃,落實好防災減災各項設施建設,確保城市安全。
抗震方面,青島市域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重大建設項目、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項目、有重大價值或者有重大影響的其他建設項目,須開展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
防洪排澇與防風暴潮方面,中心城區、膠南組團、膠州組團、即墨組團、新河組團按照100年一遇標準設防;平度組團、萊西組團、董家口港城組團、鰲山灣組團、空港組團、王臺組團、姜山組團按照50年一遇標準設防;其它鎮按20年一遇標準設防。中心城區能有效應對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外圍組團能有效應對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全域沿海一線應分別編制防風暴潮工程規劃,綜合確定不同區段的防風暴潮設防標準。對風暴潮易發地段進行重點防護,在沿海低山丘陵區建設防護林帶。
■專家評語 突出海港、空港對青島建設國際城市的支撐作用。在加快建設董家口港區的基礎上,進一步統籌優化港口功能布局,形成了前灣港區、董家口港區、大港區等格局特色的綜合性港區,強化了客貨分離的集疏港體系規劃建設;青島新機場的規劃建設徹底解決青島民航機場容量不足的問題,助推青島全面融入國際航空網絡,加快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步伐。
依托鐵路、軌道交通快線,強化青島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通過濟青高鐵、青連鐵路、青榮城際鐵路、濰萊城際鐵路、市域軌道交通快線(11、12、13號線)的規劃建設,青島將成為全國鐵路樞紐城市,并形成以青島為核心,輻射山東半島主要城市,連接中心城區和主要外圍組團的鐵路交通網絡。
構筑內外交通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整合機場、鐵路、港口、公路等主要對外交通與城市軌道交通、常規公共交通及高等級道路交通,在全域主要城區和組團規劃了客運綜合交通樞紐,在城市核心區域外圍規劃了貨運綜合交通樞紐,全面提升城市交通一體化發展格局。
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交通與土地使用協調發展的體系框架。規劃確定持續大力推進軌道交通建設,逐步建立軌道交通、常規公交、出租車、旅游公交、海上公交、公共自行車為一體的公共交通體系。通過規劃組團式、多中心、職住平衡的城市發展格局,引導城市交通形成路網均勻負荷、出行就近指向等基本形態,為從源頭上治理城市交通擁堵提供規劃保障。
突出水資源、能源、環境等重要資源和重大基礎設施對城市發展的支撐和保障作用。通過加強水資源聯合調度、統籌配置,開辟替代水源、新水源,建設水源配置工程體系,確保滿足需水要求。加強能源梯級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優化能源結構,降低煤炭和石油消費比重,推動能源結構向以天然氣、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轉變,對改善和提升城市環境質量、防止污染具有重大意義。記者 王愛科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