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醫師正在為患者診脈。
俗話說“冬令一進補,春天可打虎”。冬季氣候寒冷,自然界的動植物均處于蟄伏的狀態,人也同樣順著自然界的變化,進入冬藏季節。冬季,應該如何養生?11月10日,記者采訪了即墨市中醫醫院中醫專家,帶您探訪冬季養生之道。
“人經過春夏秋三季,耗損了很多能量,再加上冬季天冷,容易耗損人體的陽氣,適宜滋補,多吃羊肉、火鍋、板栗、桂圓、核桃仁等滋補食物。”即墨市中醫醫院國醫堂副主任醫師張明介紹說,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進補,冬季進補要因人因時因地施補,適量進補。“在中醫的五色五形理論中,黑能入腎,能夠益腎強腎。”張明建議市民,不妨在冬季多吃些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食物。
“冬季天氣轉涼,保暖也十分重要,尤其是腳和頭。該戴帽子戴帽子,該戴圍巾戴圍巾。冬天站得高,如果全身都穿得很暖和,只光禿禿地露著頭,80% 的熱氣都會從頭流走,很容易感冒。而人的腳處于身體末梢,血液循環不暢,不注意保暖容易著涼。”張明介紹,冬天寒邪盛,如果不注意保護陽氣,很容易損傷脈絡。
“精神和神氣也非常重要,要控制自己的精神,保持一個好的心情。可以聽些快樂的曲子,或是節奏舒緩的輕音樂。”張明告訴記者,此外還要多做運動,否則容易導致肥胖、脂肪堆積、關節痛,“冬季運動不要求出大汗,要見光運動,上午9點、下午兩三點出門鍛煉鍛煉。不建議早起鍛煉,天氣又冷又黑,空氣還不好。”
此外,受寒冷的刺激,冬天是胃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病、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咳喘等慢性疾病的高發期,患者及家屬要提前將藥品準備齊全,以免發生突發狀況。這類人群在滋補時,就需要與醫生溝通交流,根據自身病情來選擇合適的進補方式。“比如冠心病血脂高,就不適合核桃仁這類油性食物。我之前碰到一個60多歲患者,頭疼,血壓高,用藥也降不下去。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家人做了人參燉雞進行進補。”張明介紹,該患者的病情就是由于過于進補引起的,最后把人參撤了,喝了一段時間的綠豆湯血壓才降下來。“有些人到冬天,不管什么一股腦全補,這樣很容易上火。一旦溫補補大,溫燥生火,容易引起口干、口苦、咽燥、鼻子出血、鼻子生瘡等不適。再加上冬季家中暖氣、空調,市內溫度本身就高,過于溫補容易損傷血絡。 文/圖記者 王靜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
本文地址:http://jimo.bandao.cn/news.asp?id=258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