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航拍花生地地膜使用情況。
本報訊(見習記者 王靜 通訊員 楊青賢) 農膜因具有保溫、保濕、增產等效果,被喻為農業中的“白色革命”。但也帶來了嚴重的“白色污染”。近日,即墨市農業局利用無人機,對全市農作物地膜使用和分布情況進行了航拍監測,為下一步開展農業“白色污染”治理建立基礎數據。
“地膜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條件下很難分解或降解。土壤中存留的殘膜阻礙了植物根系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容易造成爛種、爛芽,幼苗枯黃甚至死亡,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即墨市農業局環能站工作人員介紹,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地膜用量不斷增大,土壤中地膜的殘留量逐年增加,殘膜清理回收難度加大,已成為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由于殘膜厚度不夠,揀拾困難,現有機械化作業可靠性差,對殘膜回收不力。而農民作為主體責任人費工費時,但經濟效益不高,因此積極性較差。”該工作人員表示,人工揀拾殘膜成本過高,再生利用過程中能耗大,殘膜處理加工制品價格沒有競爭優勢。而標準地膜的使用存在局限性,加厚地膜在處廢環節仍不能保證徹底無害化和對廢舊膜的根治。
為加強廢舊地膜回收利用,治理農業“白色污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近日,即墨市農業局利用無人機,對全市農作物地膜使用和分布情況進行了航拍監測,為下一步開展農業“白色污染”治理建立基礎數據。同時,積極開展廢舊地膜回收補貼試點,并建設百畝生物可降解地膜示范基地,以此來推動生物可降解地膜的使用。
據悉,2015年4月14日,國新辦舉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采取三方面措施處理地膜殘留在土壤的污染問題。首先在材料上面,要通過激勵機制、政策的支持,來促進農民或者生產者更多使用合乎標準的材料。第二個,要加強收儲網絡體系的建設,包括膜本身在田間怎么收集,機械方面也要跟上。另外,要加強新型農膜的研發,尤其是可降解的。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本文地址:http://jimo.bandao.cn/news.asp?id=253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