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孫女士撥通本報《高密新聞》熱線,反映她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個鏈接,上面寫著“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百分百領取手機話費50元”。于是,她就按照提示操作,結果話費沒到手,家人還險些被騙。
朋友圈掃二維碼遇騙子
5月6日晚上,孫女士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張二維碼的圖片,根據圖片上的提示進行了操作。隨即出現了一個叫“新聞熱點排行榜”的公眾平臺。她關注了這個賬號,輸入了手機號碼后收到一條短信:“回復領話費完成任務即可領取50元話費。”接下來,她又按照提示,回復了“領話費”。可這個賬號又說,保存剛才收到的圖片,再轉發給通訊錄里好友才可以領話費。“我把圖轉發給了微信中的好友,可對方又說得10天后發放。當時也沒在意,知道有可能是騙人的。”孫女士說。
沒想到,當天晚上,孫女士的姐姐給孫女士的丈夫打來電話:“剛才我接個電話,說(孫女士)被綁架了,管我要20萬,我不停地回撥她的電話,一直打不通。”就在家中的孫女士十分驚訝,“我手機就在手里呢,電話一直沒響啊。一定是遇到騙子了,以前就知道有類似的騙局,沒想到會發生在我身上。”
民警提醒個人信息莫泄露
高密市公安局網安辦公室的民警告訴記者,孫女士收到的這個二維碼就是騙子的一種詐騙手段,通過轉發朋友圈,騙子獲取了朋友圈的信息,這樣就可以用偽裝號碼給朋友圈發信息,讓朋友信以為真。最近,在微信“朋友圈”中傳播的騙局不少,“尋找熊貓血”“幫忙尋找走失孩子”“朋友圈代購”等信息,令大家難辨真偽。在此,高密市公安局網安辦公室的民警對常見的幾種利用微信進行詐騙的手段進行了歸納,提醒市民提高警惕。
首先,不輕易使用“微信”中“附近的人”“搖一搖”等功能。不要在微信上討論銀行賬號、個人重要信息等內容。如果信息泄露,犯罪分子會下載微信用戶的頭像,并將昵稱改成微信用戶的名字,冒充微信用戶進行詐騙。另外,犯罪分子用禮品作誘餌,大量開展集“贊”促銷活動,借機套取用戶個人信息。比如,犯罪分子假扮商家,稱只要顧客在朋友圈轉發促銷信息,征集若干個“贊”,就可獲得禮品,并要求參與者將電話和姓名發到其提供的微信公眾號里。
朋友圈尋人帖別亂轉
警方提醒廣大市民,希望網友看到朋友圈內的尋人帖子時,不要盲目轉發,對于一些不確定的消息應確認后再發布。對此,有網友表示,如今網絡這么發達,此類的虛假求助微信等充斥朋友圈,肆意的虛假信息卻在破壞人們心中的信任感。更為嚴重的是,對于那些發布真實求助的網友來說,一旦發布求助將無人相信。
民警介紹,目前全國范圍內都發現有人在朋友圈發布虛假尋人信息,有的帖子僅把城市名稱加以改變,聯系電話都一樣。“傳播這類虛假信息,一是為了吸引眼球增加關注度;二是惡意傳播,對號碼的真正持有人進行報復;三是借網友們的同情心將號碼與吸費電話綁定,或進行廣告營銷。曾經就有人輕信類似的謠言,按照帖子中的電話打過去,結果卻被轉接到了聲訊臺,被收取了相關費用。”民警介紹道。記者 黃蘭蘭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
本文地址:http://gaomi.bandao.cn/news.asp?id=2529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