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廿三糖瓜兒粘,大年初一把年拜,正月十五鬧花燈。”這段諺語說的就是過年的風俗。離著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也讓我們來盤點盤點
膠州年前年后的一些習俗。
貼春聯和除夕守歲 從臘月廿三“小年”開始,就等于到了春節的“沖刺期”,市民們都抓緊時間忙年,準備雞鴨魚肉等各種年貨。而臘月廿三就要準備糖瓜、大米等,相傳就是用糖瓜黏住灶王爺的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此后的幾天里要蒸饅頭、做豬頭等等。
到了除夕或者臘月廿九的時候,還要再把家里家外徹底清掃一遍,打掃得干干凈凈。就開始貼春聯、福字。除夕中午的時候就開始做“隔年飯”,把小米、大米、大黃米等放在一起,蒸好了米飯,再把做好的菜放到米飯上,并放上油菜等供奉起來,象征著來年發大財。
唐太宗李世民曾賦詩一首,“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講的就是除夕守歲的典故,吃過“隔年飯”,就該準備除夕之夜的守歲了。到了除夕晚上一家人圍在一起一邊看著春節聯歡晚會,一邊包著餃子,其樂融融地等待著新年的到來。而餃子一般都要除夕晚上的12點以前包好,并要做好各項“迎年”的準備。
等到了凌晨時分就開始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接著就下餃子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新春佳節每家每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餃子了。再配合上大魚大肉,飯菜極其豐盛。從三國時的《廣雅》記載開始,就出現了形如月牙似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市民在包春節的餃子時,要放上錢 、棗、糖、年糕等等,象征著各種吉祥,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有著“發財”、“步步高升”、“生活甜蜜”等好兆頭寓意的這些餃子餡,也成為廣大市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而每每吃到這樣餡的餃子,都會大聲叫出來,特別是吃到“錢”餡的餃子,更是象征著新的一年財源廣進。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舊迎新。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大年初一拜年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初一早晨,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長輩受拜以后,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隨著科技的發展又興起了電話拜年和短信拜年、QQ及飛信拜年等。
到了大年初二傍晚時分,市民就開始忙碌著“送年”了。做好了雞、鴨、魚、肉等供奉品后,就開始了送年的儀式,也要放鞭炮、吃餃子。從正月初三早晨開始就要到親戚家串門,一直到正月十五之前都是春節走親訪友的時間,親戚朋友圍坐一桌,互相恭賀著“新年快樂”,述說新的一年打算。
正月十五鬧花燈 正月里再一個重要節日就是“元宵節”了,每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市民們又開始忙碌起來,準備過節的元宵、花燈等,孩子們則忙著購買禮花、鞭炮等。到了晚上家人們圍坐在一起吃著元宵,還有的市民則帶著孩子在外面放煙花、禮炮。到處充斥著歡聲笑語,看著窗外燦爛的煙花,還有孩子們璀璨的笑臉,一家人臉上都綻放出了美好的笑容。從這一天開始就有不少商家開始陸續營業,也正式開始了新的一年各種活動。
過完了元宵節,接下來市民們就開始準備“二月二”,在這個龍抬頭的日子里,也有不少習俗,到時候讓記者再帶著您一起回味一番。
文 記者 馬云帥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