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制作愛好者于海波
于海波制作的機器人在中百大廈入口旁展覽。
未成形時的機器人
于海波制作的機器人在中百大廈入口旁展覽。
平日里,銹跡斑斑的汽車廢舊零件都在廢品站里沉睡著,很難引人注目,又有誰能想到,這些廢品也能“起死回生”,更能變身藝術品呢?他叫于海波,今年26歲,從小就喜歡動手創作的于海波用廢舊汽車零件焊接成機器人模型,憑借一雙巧手,把不值錢的破銅爛鐵變成了一件鐵藝作品。
緣起 家中的廢舊零件太多
今年年初,于海波整理居室時發現,家里留有不少廢舊鋼管、螺絲、舊路燈殼、破開關和舊汽車零件。一個大膽的想法忽然浮現在他的腦海中,現在很多城市都有用廢舊鋼鐵做的機器人模型,自己熟悉切割機和電焊機的使用方法,于是他也打算制作一個機器人模型。
“小時候就喜歡看動畫片,里面的機器人讓我印象深刻,非常喜歡,這些年從事鐵藝制作,自己也經常創作一些小物件,而工作中經常有許多零部件剩下,身邊還有很多廢棄的汽車零部件,我就夢想著變廢為寶,做個機器人出來。”于海波告訴記者。而記者在于海波負責的諸城金賽爾鐵制品加工廠看到,成堆的廢舊汽車零部件摞了一層又一層,上面糊著黑乎乎的機油,很難與門口矗立的威武的機器人聯系起來。
興趣 藝術創作威風機器人
于海波告訴記者,想變廢為寶制作機器人是非常好,可是實際的操作遠比他想象中艱難,單是一個機器人腳部的安裝就耗費了許多天。一遍遍地焊接、一遍遍地拆裝、一遍遍地修改圖紙、一遍遍地重新構思,連他的好友都不禁相勸:“你這到底是圖什么啊,不如把這些破銅爛鐵賣給收破爛的得了 。”面對這樣的質疑,于海波總是笑著說:“我享受著呢,這就是廢物利用,是藝術創作。”
“這是我的興趣所在,每天跟一堆鋼鐵打交道,每天夢想著這些廢舊汽車零件能變成威風凜凜的機器人。”于海波告訴記者,想法是美好的,實際制作起來真是難。“白天還得工作,晚上就琢磨作品,電焊的光刺得眼睛通紅,但他像上了癮一樣,攔都攔不住。”于海波的朋友說,制作機器人的艱難他們都看在眼里,能幫忙的地方大家也都幫著干點。
制作 從頭到腳費時三個月
制作機器人從頭到腳足足費時三個月,開始的時候,從腳到腿都是幾根簡單的鋼管焊在一起,看似簡單卻花了于海波不少心思。他說,必須根據想象中的整體效果來設計,有一個地方錯了 ,很多地方都得拆掉重做。“制作機器人的那段時間,我一般晚上構思,白天閑著的時候和晚上閑著的時候開工。白天一有空余時間,就趕緊制作,一天最少也要干兩三個小時。”于海波告訴記者,單是機器人的胳膊就做了三天,主要是一些配件不好搭配。
“現有的廢舊零部件非常有限,比如有些地方需要排氣管,但是手頭邊沒那么正好,我就到廢品收購站和一些汽車維修店去尋找。”剛開始焊出來一個整體骨架的時候,哪里有什么機器人的影子,于海波說,“開始真是挺灰心的,三個月的時間堅持做一件事,全靠著心里一股信念,很多人都說,做這個還不如賣廢品換點錢,我心里就會鼓勵自己,我可以做成機器人,讓所有人刮目相看。”
追求 不夠美感就拆了重做
記者看到,這尊接近三米高的機器人,全身行頭都是利用廢車零部件,加以彎曲、集合、焊接組裝而成;汽車的鋼管、煞車碟汽缸、排煙管、避震器、傳動軸、輪胎鋼骨、螺絲等零件都被應用在了機器人中,“我自己都不知道這個機器人是用了多少零件做成的。”于海波擦拭著心愛的機器人說。
“要讓這些汽車元素更加凸顯,讓人看明白是廢舊汽配零件制成的機器人。”于海波說,在國外,專門用汽車廢舊零件制作雕塑被稱為鋼鐵藝術,制作過程中講究材料的原汁原味,而不改變其原有的形態,這一次他也秉承了這個原則。“每一個看到機器人的朋友都能發現,這個機器人的每個部位都是用廢舊零件做的,”于海波說,整個機器人他先后嘗試了十多個模式,用過三四十種零件組合方式,每次組裝完畢后,看著不順眼,或者不夠美感,就拆了重做,“我是個很追求美感的人,最后成型的作品是我最滿意的。”
未來 會嘗試新的創意設計
正因他的堅持與固執,威風凜凜的機器人夢現在才能得以實現。今年9月份,機器人正式完工,最后涂色的時候,于海波高興極了,“感覺夢想要實現了,心情特別激動,想讓大家都看看我努力的成果。”這個機器人制作完成后,10月份,諸城中百商廈將門口左側空出,請來了于海波制作的這個機器人。這個由汽車、摩托車廢舊零部件再利用純手工焊接而成的機器人,在向大家宣傳科技創新的同時,還宣揚了環保理念。
門口放置的機器人每天總會吸引不少小朋友來合照,于海波說,看著這些小孩,就好像看見了幼時的自己一樣,看到自己制作的機器人這么受歡迎,心里非常驕傲,尤其是聽到很多人的贊嘆,大家覺得不可思議的時候,于海波心里就樂開了花,“覺得自己的行為和夢想得到了別人的認可和贊美,心里真是樂和。”
如今這個接近3米高,重一千多斤的機器人被于海波帶回了金賽爾鐵制品加工廠,看著威風凜凜的機器人,于海波告訴記者,這個機器人是自己做的第一個大模型,還有很多不足,以后會嘗試新的設計,相信下一次能拿出更好更有創意的作品。
文/圖 記者 遲海雯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本文地址:http://zhucheng.bandao.cn/news.asp?id=247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