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LNG公交車上路。
將燃油公交車更新為天然氣車,發展“綠色交通”;從劃定城區周邊的9個行政區域為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開始,逐漸淘汰高污染燃料燃燒設施;在藍色硅谷全面實行“非煤化”供熱,推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在建設工地利用攝像頭,對抑塵措施落實情況進行實時視頻監控;河道截污、加大對排污企業執法力度……記者了解到,在大氣和水污染治理中,將推行諸多有力措施,讓即墨的天更藍、水更清、更宜居。
■用氣
七成公交換環保天然氣
如今,每天在即墨汽車總站的待發車區內,都會見到一排整齊的LNG 公交車,根據排班表,一輛輛有序地開出站門,行駛在接送乘客的道路上。
據交運集團即墨分公司總經理李德濤介紹,近兩年,即墨市不斷淘汰燃油公交車更換為環保型的LNG 車型。目前,即墨城鄉公交線路中使用LNG天然氣的車共有155輛,約占城鄉公交總數210輛的7成多,還有55輛車是燃油車,這些車在年限到期后將統一更換為天然氣車。
據介紹 ,與普通的燃油公交車相比,LNG公交車的環保性是顯而易見的。普通燃油公交車每車每月燒0.7噸油,如果210輛車都是燃油車的話一個月就要燒掉147噸柴油 ,按照每噸油排放3噸二氧化碳計算,這一個月下來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要達到近 600噸。而LNG公交車二氧化碳排放很少,現有的155輛LNG車每天少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有10多噸,一個月下來少排放300多噸。
“燃油公交車從身邊開過去之后能明顯聞到刺鼻的味道,有些還冒著黑煙,現在很多公交車已經看不到這種現象了。”正在等坐16路公交車的市民劉女士表示。
■限煤
劃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區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環保公交車只是即墨市改善空氣質量中的一項小小的措施,還將從工業、農業、服務業廢氣的污染治理等多方面入手治理。
2014年底前,將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原則上不再審批新上傳統燃煤項目,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不再審批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煉焦、有色、電石、鐵合金等新增產能項目。8月份,即墨市專門召開了全市淘汰燃煤鍋爐工作會議,對2014~2016年淘汰燃煤鍋爐工作進行了部署。經摸底調查,全市劃入禁燃區范圍需淘汰或升級改造的鍋(窯)爐共計409臺,截至目前,全市已淘汰燃煤鍋(窯)爐15臺,改造13臺。
據即墨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目前已經將通濟街道、環秀街道、經濟開發區、通濟新經濟區等9個行政區域劃定為高污染燃料禁燃區,面積574平方公里,約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3,禁燃區內禁止新建、擴建 、改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鍋、窯、爐灶等燃燒設施,禁止新建 、改建 、擴建經營、銷售高污染燃料項目。
“藍色中心建成后,將成為國內外首座達到中、美、歐三項綠色生態標準的大廈,它將成為國內外首個如此節能生態環保的大型建筑。”青島硅谷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郁松濤言語中充滿自豪地介紹說,藍色中心將采用十多項國際領先的環保生態技術,如采用地源熱泵取暖等,最大程度地保護環境。
記者了解到,即墨市還要在藍色硅谷全域實行“非煤化”供熱,在其他區域開展清潔能源供熱試點,年內組織實施2個清潔能源供熱項目建設,供熱面積58萬平方米。
■抑塵
植樹造林,視頻監控,有獎舉報
目前,即墨古城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著,記者從四周轉了一圈發現,現場全部用印有公益標語的圍擋封閉起來了,進出工地的道路幾乎全部硬化了,揚塵較少。
記者從即墨市政府獲悉,在改善空氣質量行動中,對所有的建設工地也加大了執法力度,監督建設工地做到施工文明化、工地圍擋化、進出道路硬化、物料篷蓋化、場地灑水降塵化、出入車輛清洗化、工程竣工場地凈化“七化”管理要求,實行建設揚塵污染有獎舉報。
實施城區裸露土地的綠化建設力度,完成裸露土地綠化19.8萬平方米,對小龍山、公共部位等綠化整治16萬平方米,解決“因裸致臟、由露揚塵”。新增造林2.6萬畝,加強荒山、水系、通道綠化。
■治水
排污企業或被移送司法部門
開工建設墨水河環境綜合整治樣板段工程,完成閘壩、清淤和可實施段截污工程,開工建設寶龍廣場南景觀綠化工程。對龍泉河上游(汽車產業新城核心區)進行綜合整治,完成河道清淤、截污、防洪和部分綠化等工程建設。在墨水河、大沽河等重點流域推行環境保護“河長制”管理,市級領導分別擔任“河長”,各河段分設“河段長”,由鎮、街道行政主要負責人擔職。
對污水管網不配套、不貫通、不銜接和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的區域,不予審批新建涉及水污染排放的建設項目。擴大重點企業在線監控監管范圍,安裝改造一批在線監控設備。采取聯動執法、重點流域集中執法等方式,嚴查違法排污和破壞污染防治設施等不法行為,對造成嚴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移送司法、公安機關處理。
通過3年的努力,2016年底前,全市范圍內主要河流水質要讓魚類可穩定生長,實現“水清、河凈、富有生機”的水生態景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文/圖 記者 孫林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
本文地址:http://jimo.bandao.cn/news.asp?id=2456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