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原有“新農村大學堂”,去年11月,黃島區首家農村社區學院在大村鎮西南莊社區掛牌運行。半年多的時間,這兒運行得怎么樣了?6月2日記者采訪獲悉,該社區學院擁有教職工 20余人,下設13個社區教學點,8個企業實習基地 ,以市場、企業 、農民三方需求為導向,開展定制化、多樣化、訂單式、終身制培訓和落實各類創業就業補貼等,助力農民創業就業。
遇難題找農村社區學院
大村鎮和平村村民王坤奎從2009年就開始種植草莓,一直以來 ,長出的草莓果小,品質不高,價格很低,可把他愁壞了。這兩天正趕上大村鎮社區學院邀請農業專家來村里指導,王坤奎把這個草莓種植的難題拋給了專家。
王坤奎的問題很快找到了原因。專家現場對他種植的土壤進行了測土配方,鑒定土壤為酸性,并提出了使用有機肥等改良辦法。“專家告訴我,用有機肥改善土壤一年能見到效果,到時候一個棚至少掙兩萬元。”王坤奎樂呵呵地說,“我們需要什么技術,社區學院就給我們提供什么技術,這才是老百姓自己的大學。”
王坤奎口中的社區學院,就是2013年11月在大村鎮西南莊社區正式掛牌運行的黃島區首家農村社區學院 。目前,學院擁有教職工20余人,下設13個社區教學點,8個企業實習基地。“社區學院依托大村鎮原有品牌‘新農村大學堂’,將農民就業、創業作為發展經濟的重中之重來抓。”大村鎮副鎮長李傳文說。
村民定制10門課程
社區學院院長孫斌告訴記者,社區學院從成立之初,就堅持以市場、企業、農民三方需求為導向,開展定制化培訓。“通俗點來講,就是群眾‘點菜’,學院‘下廚’,政府‘買單’,群眾受益。”
在培訓課程的確定上,社區學院通過每月問卷調查和經常性走訪,摸清農民需求,已開設的食用菌、蔬菜瓜果、特色養豬、電氣焊、服裝等10門課程,全部是村民點的“菜”。同時,學院邀請區農業局、技校專家、企業技師等,采取集中授課、分散自學、送教上門和網上學習等多樣化方式對農民進行培訓。
培訓不能是“一錘子”,社區學院對農民的培訓推行終身制。“我們為每一個受訓農民建立學員檔案,詳細記錄受訓農民已參加的課程以及掌握技能的程度。”社區學院院長孫斌介紹,“目前已有300余人參加了兩次以上培訓,66人獲得了技能證書。”
大村鎮做好訓后服務,通過落實各類創業就業補貼等,扶持引導受訓農民積極就業創業。截至目前,社區學院已為100余人發放各類補貼50余萬元,扶持引導受訓農民開設小型店鋪、商家 40余家,人均增收3萬余元。
課堂搬進企業更接地氣
社區學院實行訂單式培訓,幫助農民就業。據介紹,大村鎮現有各類企業近200家,規模以上企業20家。社區學院立足鎮內企業多、用工需求大的優勢,在企業、園區建立實習基地或教學點,將課堂搬到車間、一線內。目前已在巨航集團、盛華隆橡膠機械、綠色家園、漢森菌業等8家大規模企業建立了實習基地,在30多家企業建立了培訓教學點。
青島藏馬山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是一家專門從事黑木耳生產的龍頭企業,公司董事長丁傳學坦言,社區學院培訓出來的農民,只要到企業簡單學習,就能勝任工作崗位。“黑木耳的生產流程比較復雜,包括制棒、殺菌、接種、發酵、移大田等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注意事項。拿殺菌環節來說,黑木耳菌種在移到接種室之前必須經過嚴格殺菌,殺死鏈孢霉菌等雜菌,一旦殺菌不徹底,整個黑木耳菌棒就廢了,損失可謂無法估量。”丁傳學說,“我們自己招聘工人培訓,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社區學院了解我們的用工需求,給我們解除了后顧之憂。”通訊員 丁云飛
截至目前,大村鎮社區學院共舉辦培訓班19期,參訓村民2648次,其中實用技術培訓計600余人次,受到了綠色家園等用人企業的高度認可。文/圖 本報記者趙麗云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
本文地址:http://xihaian.bandao.cn/news.asp?id=2419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