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大型茂腔現代劇《支書張玉剛》登上了北京中國評劇院進行公演;歷經300余年,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辛安剪紙已成為當地最受歡迎的手工藝“土特產”;相比有實物的文化傳承,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徐福傳說、大珠山傳說等民間傳說藝術則多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遞,其保護難度更大……西海岸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政府的扶持和藝人們的努力下,各種傳統文化正煥發著勃勃生機。
茂腔現代劇讓地方戲曲路更寬
在多元化發展的社會,茂腔也隨著發展的腳步幾度變革。“膠南茂腔”作為省級非物質保護遺產,在黃島區政府的扶持和幾代藝人的不懈努力下,正煥發著勃勃生機。大型現代劇《支書張玉剛》登上北京中國評劇院進行兩場公演,讓古老的茂腔再次迎來發展的春天。48名黃島本土演員在中國評劇院舞臺上,將“最美村支書”張玉剛用十年時間把貧窮落后的“光棍村”變成富裕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自己卻患肝癌不幸去世的故事,用8個段落、120分鐘時間淋漓展現。這場成功的演出也讓茂腔藝人們看到了發展的方向。
免費公益培訓傳承“金剪子”
作為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辛安剪紙歷經了300余年的歷史,是膠東半島最負盛名的民間剪紙藝術,經過一代代剪紙藝人的相傳,成為了當地“活招牌”。目前,辛安剪紙已成為當地最受歡迎的手工藝“土特產”之一。
剪紙由原來用來養家糊口的手藝變成了現如今備受歡迎的藝術品,其欣賞價值越來越突出了。這項民間傳統藝術同樣面臨著如何傳承下去的問題。記者從辛安街道辦事處了解到,從今年3月份起,辛安科技文化中心已開始長期開辦公益剪紙培訓班,邀請剪紙大師免費為當地居民培訓剪紙技巧,讓傳統藝術能夠繼續在民間流傳,同時也為當地居民提供自主創業的機遇。
旅游發展保護口耳相傳的“非遺”
在西海岸流傳著很多民間傳說,這其中以徐福傳說和大珠山傳說最為著名。但是記者了解到這種靠口頭傳承的藝術正面臨諸多難題。
2011年,徐福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瑯琊臺風景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作為一種無形的活態流變文化遺產,徐福傳說在過去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在今天已經很難找到文物和實物來證明了。大珠山傳說就面臨著這樣的困境,依然走在申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道路上。與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不同,民間傳說多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遞、延續。然而,隨著老藝人們的退出、減少,這類遺產面臨比自然和物質遺產更艱難的處境。記者 趙麗云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
本文地址:http://xihaian.bandao.cn/news.asp?id=24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