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冷空氣,讓市民對供熱的關注大幅升溫。那些今冬有望供熱的居民區,都盼著施工進度快一些。10月17日夜,記者便來到市北區包頭路一處供熱工地探訪。這里地下管線密布、地質條件復雜,直到10月18日早晨4點半,8個小時,他們只鋪設了10米的管道,但卻處處留下了工人們的艱辛。
人工挖路,一夜前進10米 市北區包頭路區域是老城區,今年供熱。為了讓周邊居民用上熱,熱力公司需要鋪設一段長約360米的管道。10月17日夜里9點,記者來到這處工地,見到了正在指揮施工的負責人張建。“我們從10月5日來到這里,全是大半夜趕進度。”張建告訴記者,包頭路是一條重要的交通線路,為了不影響交通,他們只能在夜里車少時上路干活。
此時,張建已經租用了兩臺大型車輛,準備對一段路面開挖、下管。然而,隨著挖掘機一鏟一鏟挖下去,意外情況發生了,這里下面布滿了燃氣管 、污水管、通信光纜。“挖掘機肯定使不上了,只能人工刨了。”張建看了看路面下方的情況,趕緊安排2名工人拿著鐵锨上陣。但除了密布的管線,硬邦邦的石頭也難住了工人。“沒辦法,只能一點點刨。”
從17日晚上10點到18日凌晨1點,3個小時的開挖過后,工人也只挖出4米左右的路段適合下管。而直到18日凌晨4點半施工結束,也只有10米的管道被埋設下去,但這都是工人們用鐵锨一點一點挖出來的。
地下環境差,有時得聞著污水味 在一部分工人掘路的同時,還有兩組人忙著處理已經鋪設好的供熱管道,焊接、保溫,是其中非常關鍵的兩道工序。在包頭路與武定路路口,記者看到正在焊接管道接口的張洪田。“管道下設好后,都會有這種管與管之間的接頭,我的工作就是用焊接把它們連好,并確保不出現一丁點縫隙。”張洪田工作的地點,是一處高約1.5米的坑道,因為施工要求的緣故,除了接口處裸露在外面,其余部分的路面均已被回填。所以,他前后的空間距離也不到2米。
張洪田告訴記者,10月17日晚上焊接的供熱管道直徑27.5厘米,如果進展順利,每個接口焊接完畢需要40分鐘左右。“焊接是個技術活兒,需要非常嚴謹和細致,每次焊一個接口,至少要焊2遍,第一遍用焊絲接縫,第二遍用焊條密封。”在坑道里忙碌的張洪田邊干活邊告訴記者,每次焊完一個接口,胳膊都累得不行。“因為管道是圓的,焊接最難的便是管道正下方位置。我需要側身躺在土層旁才行。有時施工時經常遇到坑道有污水的情況,這味就很難聞。”
而專門做保溫工程的王仁乾也有同感。他告訴記者,從10月17日下午3點來到包頭路,一直到晚上9點,6個小時才保溫好8個接口。“保溫材料需加熱融化,保溫完還要試壓,程序比較繁瑣。”王仁乾說 ,從9月中旬至今 ,他幾乎每晚都奔跑在供熱工地上,為不同地方的管道接口做保溫。“我已經連續3個晚上沒睡覺了,估計這種生活持續到10月底。”
用X光給管道做檢查 10月17日晚上11點半,一道名為“探傷”的工序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每個接口被焊接完后,我們并不知道是否留下縫隙,所以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測。探傷,就像醫院給病人檢查身體,用x射線照射接口處。”現場負責探傷的一位工人講。
就在探傷開始前幾分鐘,張洪田提醒記者說 ,“探傷時用X光,會有較強的輻射,得離這邊遠一點。”張洪田說完不久,記者便聽到探傷技術人員傳來的喊話聲:“都退后點”。只見工地現場的十幾號人都退到了20米外,技術人員也退出坑道,遙控探傷開始。大概10分鐘后,1個接口的探傷完成,x光沒有檢測出任何縫隙,這說明焊接非常成功。在儀器短暫休息后,第二個接口的探傷開始,最終也沒有發現異常。張洪田臉上露出了輕松的笑容。“是不是還會擔心沒焊接好?”記者問。“多少有一點,但干了這么多年了,對自己的技術還是有把握的。”張洪田自信地回答,“當然也出現過不達標,如果檢測出縫隙,那只能重焊。”
10月18日凌晨零點,天氣更加冷了,張洪田焊完2個接口后暫時沒了活兒。閑了下來的他拿出了手機,并放起了最近流行的歌曲《最炫民族風》。這也是他排遣疲勞的唯一方式。10月18日凌晨1點,工人們短暫歇了下來 。那會正是寒意逼人。“大家喝點餛飩吧,暖和暖和。”工地負責人張建招呼著大家。“因為是夜間施工,白天大家需要補覺,所以吃飯非常不規律,中午飯一般也到下午吃。而到了夜里,基本都要加頓餐。”張建告訴記者,有時會吃面條,有時會在路邊吃烤火燒、喝餛飩。“雖然吃得簡單了點,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文/圖 記者 李偉偉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