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8月2日消息 “青春期”這個稱謂大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才開始普遍使用,從最先出現青少年文化至今,隱含在背后的青少年精神包含了“追求獨立和確立自我身份”。青少年在積極尋找身份認同的同時,也在努力爭取脫離對父母的依賴、像成人一樣自由而獨立,這也造成了青少年內心矛盾的核心——“依賴和獨立”。青少年文化在當今社會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特色——叛逆、不聽話、破繭期、早戀、輟學等等代表青春期的評價開始出現,如何與青少年相處開始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醫院房新翠認為,如何與青少年相處,首先需要了解他們的意識困擾,比如學習壓力過大;父母不了解自己;與老師交流不暢;與異性交往的煩惱;同學之間交往的煩惱;生活方面的煩惱;社會負面教育帶來的正負抵沖影響;特殊家庭的煩惱;長期的嬌生慣養;低人一等的煩惱等等。行至青春期,會有這個時期專有的特點,自我意識強;強烈關注外貌和風度;深切重視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成績;強烈關心自己的個性成長;有很強的自尊心;情緒變化上的特點有,如煩惱增多;孤獨感;壓抑感增強。這些都行走在青少年的心靈深處。作為家長您可能需要設身處地的去理解他們才能建立比較好的關系。
與此同時,青少年在心理層面也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成就感與挫折感交替之間的矛盾。人們常用暴風驟雨期、過渡期來形容青春期,這是與他們內在的矛盾相一致的;青少年在發現一個新世界的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14歲的女孩小暢離家出走了。臨走前,她留給媽媽—張紙條:“媽媽,我得不了‘雙百’分,我不上學了。” 這是因一次小考沒考好,和父母無法進行良好的溝通,被媽媽打了一頓,還不讓她出門,不讓看電視,不讓看課外讀物,關在房間里整整做了一天數學題。孩子不堪忍受,便決定一走了之。當孩子的獨立意識與家長的權威控制相遇;當孩子異性交往的需求與家長陳舊觀念相遇;當孩子的生活方式與家長主流文化沖突相遇,您是怎樣做的呢?
房新翠指出,作為父母愛孩子的最高境界,是在孩子的內心留下父母相親相愛,互相諒解的美好畫面;留下父母努力工作,互相促進的生動印象;留下父母帶著樂趣工作的幸福場景;留下父母看書學習的安靜定格;等有天我們的孩子長大了,要離開家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了,在他的記憶里,已經儲存了豐富的美好畫面。
真正自信的父母,總是思考如何做最好的自己,讓自己成為孩子的驕傲;自卑的父母,總是琢磨怎么讓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強,來為自己贏得面子。為人父母,不要總說,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我們,其實更是孩子的未來。不要總期待孩子某一天能會成為我們的驕傲,先想一想,我們,能不能先成為孩子的驕傲。
為此,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相關事項,可以于2019年8月3日上午9:30到安徽路32號青島市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屆時心理專家房新翠醫生將會對大家詳細講解。
通訊員 齊文博 記者 孫貼靜
[編輯: 王君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