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珍燕從小就受到父親在醫學方面的影響和熏陶,長大后想當一名醫生,1998年,她從青島衛校畢業后便來到江家土寨衛生室工作。
醫術過硬,用心守護居民健康 記者來到江家土寨社區衛生室時,陳珍燕正在認真地給一位老人檢查身體。老人患有嚴重的腰疼病,一到陰雨天就痛疼難忍,陳珍燕詢問了幾句,按摩、針灸、拔罐……一套動作行云流水,很快就緩解了老人的病痛,“每次腰痛就來找陳大夫看病,她醫術好,又比較了解我的情況,我這病,全指望她。”老人向陳珍燕伸出了大拇指。
2017年1月的一個早晨,陳珍燕接診了一名患者,他大汗淋漓、面色蒼白,煩躁不安。“患者著急趕路,要求我為他開點藥吃吃就行,但是多年的行醫經驗告訴我,他很可能是急性心梗。”陳珍燕說,她立即給他做了心電圖,并通過遠程心電系統上傳到青醫心血管醫院,專家進行了遠程診斷,果然是急性下壁心梗。“我馬上給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然后撥打了120救護車,但患者并不領情,堅持要求繼續趕路。”陳珍燕并沒有同意,后來在患者家屬的勸導安撫下,將患者送上了救護車,及時的救助使患者轉危為安。
作為鄉村醫生,陳珍燕不僅要在衛生室坐診,還需要到簽約家庭醫生的居民家中回訪。據陳珍燕介紹,社區共有600余名居民簽約了家庭醫生。今年80多歲的老人馮大媽便是其中一位。老人2017年春天突發腦血栓,由于年歲已高,行動不便,每周陳珍燕都會上門給她進行量血壓、測血糖以及做按摩、針灸等康復工作。陳珍燕還會根據患者情況具體指導用藥、飲食和運動。
隨叫隨到,做居民的“四不管”貼心人 在陳珍燕的眼里,病患的需要就是命令,出診時間永遠是“隨叫隨到”。時日一久,社區居民稱她是“四不管”,即不管白天晚上、不管春夏秋冬、不管本村別村,不管誰登門,只要病患有求她必到,絕不推辭。
2017年5月的一個晚上,社區里一名患乳腺癌晚期的患者在家中疼痛難忍,家屬便打電話讓陳珍燕給她打針。“因為心急,又是在晚上,我一下子滑倒在地,褲子磕破了,腳也很痛。當時想著患者還在家等我,我強忍著疼痛,趕緊爬起來往她家趕。”陳珍燕回憶說。給患者打完針要往家走的時候,陳珍燕才感覺到自己的腳已經不敢落地了。她只能打電話讓家人把她背回家。第二天去醫院檢查,結果是左腳踝骨裂,醫生給陳珍燕打了石膏,讓她臥床休息3個月。但她深知病人身體和心理上的痛苦,在家休息不到一周,就帶著石膏固定的傷腳,每天由家人護送著去上班了。
二十一年的行醫路上,陳珍燕治愈了一批又一批被病痛折磨的患者,迎來了一個又一個初心不變、履行使命的黎明。她用熱情與責任默默地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守護著2500余名社區居民的健康。她不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著一名醫者懸壺濟世的神圣職責,守護著自己的初心,踐行著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