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6月18日消息 為全體70萬常住人口購買政府救助責任保險,包含自然災害救助責任險、火災爆炸救助責任險等10個險種的商業保險,在全省率先出臺《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辦法》填補救助政策空白,創新建立困難家庭醫療兜底救助制度,低保家庭政策范圍內的醫療費用實現了全額救助……作為青島市被民政部批準的唯一國家級社會救助改革試點區,城陽區在健全社會保障兜底機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方面不斷持續釋放民生紅利,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群眾構建多重保障,傾力打造全民健康“方舟”,城陽區傾力打造的“社會救助六度模式”成功入選民政部2018年度社會救助領域優秀創新實踐案例提名。
近年來,城陽區堅持把制度創新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關鍵所在,聚焦社會熱點、民生痛點,統籌各類救助資源,引導多元主體參與,擴廣度、提精度、增密度、加力度、轉態度、升溫度,著力構建起全面覆蓋、大統籌、精準化的社會救助新模式,困難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歸屬感不斷增強,民生底線越兜越緊、越兜越牢、越兜越實。
藍馬甲”為困難群眾幫辦救助申請
擴大救助廣度,彰顯民生責任擔當 城陽區全面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始終把每一名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突出政策創新,堅持應救盡救,不斷擴大社會救助覆蓋面,真正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
城陽區擴大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出臺了《城陽區最低生活保障實施辦法》,凡是在城陽區穩定就業的外來轉移人口家庭,有固定住所且家庭成員均在城陽區連續繳納社會保險滿3年的,都可在城陽區申請最低生活保障。目前,全區有12名“新市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的實惠;擴大臨時救助醫療救助范圍,出臺了《城陽區城鄉居民臨時救助實施辦法》,凡是在城陽區辦理居住證滿1年、就業或創業并繳納社會保險或納稅滿1年、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外來務工人員和外來在校大學生,均可申請臨時救助和醫療救助;將“支出型”困難家庭納入低保保障范圍,出臺了《城陽區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辦法》,建立了“支出型”困難家庭認定辦法,通過“收支兩條線”進行綜合衡量,將居民家庭所必需的醫療、教育、房租等合理的剛性支出納入貧困評估范圍,將符合條件的納入低保保障范圍,同等享受低保家庭各類社會救助政策。目前,已有21戶困難家庭享受政策,切實緩解了“支出型”困難家庭的實際困難,破解了因“懸崖效應”引起的“事實貧困”“相對貧困”問題。
青島民政事業改革創新試驗區簽約儀式
提高救助精度,實現救助資源集約化使用 城陽區嚴格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創新四項機制,加快實現各類救助資源的有效銜接,確保各類救助資金精準使用。
建立大救助信息平合,推進救助資金精準分配。建立了覆蓋全區18個部門、6個街道的救助信息平合,各類信息實現充分共享,平合啟用以來,已實施救助8萬余人次,發放救助金2億余元,有效避免了重復救助,促進了救助資金的合理、精準分配;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推進救助政策精準解讀。目前6個街道累計共為6000余名困難居民提供1.5萬次咨詢服務。建立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推進救助對象精準認定。不斷拓展核對數據源的廣度和深度,實現了民政、人社、稅務、教體、殘聯、公積金等20余個部門和各家銀行的信息聯網,有效實現了各類救助信息的全方位立體核對。據統計,城陽區每年核對困難家庭5000余戶、1萬余人,做到了救助對象的精準認定、精準救助。建立困難群體主動發現機制,推進救助對象精準識別。每個社區確定3-4名社會救助代辦員(信息員),主動深入群眾家中尋訪探察,及時將社區困難群體的情況第一時間傳遞到街道,切實做到了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機制建立以來已主動發現、主動救助困難群眾800余戶。
增強網絡密度,全方位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 針對民生工作面廣量大,具有穩定性、連續性、累積性等特點,城陽區始終堅持“群眾想什么、我們就干什么”,精心做好各項民生工作,確保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不斷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
推進“學有優教”行動。實施困難家庭子女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資助全覆蓋,確保每個學生都能享有公平優質的教育,2018年共為4524名困難家庭學生發放補助金443萬元。建立控輟保學動態監測機制,不讓一個困難家庭兒童失學。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為困難家庭學生提供“愛心午餐”,目前已為201名學生補助午餐費用30萬元。
推進“病有良醫”行動。落實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補充保險、醫療救助等政策,對困難家庭就醫進行住院、門診、參保繳費及長期醫療護理救助等醫療費用全部實現了“一站式”即時救助。2018年,建立了低保家庭(含特困供養人員和孤兒)醫療兜底救助制度,對25個病種中醫保不報銷的19種特藥及部分特材等納入救助范圍,低保家庭政策范圍內的費用實現了100%救助,截至目前已救助23人、補助資金7萬元。推進“勞有宜業”行動。
建立起政府培訓、市場就業、公益性崗位就業等立體式就業幫扶機制,保證幫扶對象“勞有宜業”。針對法定年齡內有就業能力但未就業的幫扶對象,區財政每年撥付專項資金40萬元,每年舉辦一次政府補貼培訓,確保每人掌握一門實用技能。多渠道開發公益性崗位,對家庭生活特別困難、難以通過市場就業的幫扶對象,開發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每年幫助300余名困難家庭人員實現就業,部分家庭脫貧致富。推進“民有善保”行動。落實全民參保計劃。大力推進醫養結合,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城陽區社會福利中心在青島率先設立“失智專區”,解除了家屬后顧之憂,實現了失智困難老人“老有所養”。
大力推進公租租賃住房建設,全區100余戶低保家庭住進新房。推進“弱有力助”行動。在扎實推進困難群眾同步奔小康行動、“一戶一策、精準幫扶”等行動基礎上,依托城陽區慈善會和慈善公益組織聯合會,發揮社會力量的專業優勢和機制靈活的特點,區財政專門設立100萬元政府引導資金,引導企業、社會組織開展一系列關愛弱勢群體活動,推動資源動員社會化、資源配置精準化,目前已幫扶困難人員2萬余人次,有效回應了困難群體的多樣化需求。
“百通崗”為群眾更“高效、便捷、快速”的服務
加大救助力度,保證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紅利 城陽區堅持共建共享,建立財政投入長效機制,每年將七成以上財力投入民生領域建設,補短板、強弱項,確保民生保障始終同經濟發展階段相匹配,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低保實現城鄉統籌。自2011年開始,建立了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其中2017年開始實現低保標準城鄉統一、每人每月達到660元。低保金投入逐年增長,年均保障2500戶、5000人。加大臨時救助力度。逐步提高救助標準,每人每次最高可救助10000元,每年原則上可救助20000元,特殊情況實行一事一次,可救助20000元以上。近年來年均救助達900余人次,年均支出達500萬元。創新醫療救助制度。創新建立了困難家庭醫療兜底救助制度,低保家庭政策范圍內的醫療費用實現了全額救助,個人實現“零負擔”,低保邊緣家庭可救助到個人自負費用的85%以上,中低收入家庭3萬元以上的部分可救助到80%以上。近年來,年均救助達4500人,年均支出達1000余萬元。提升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提高到每人月990元,城市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200元,農村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900元,惠及全區260名特困供養員。
轉變服務態度,提高行政服務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做我們的大事,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滿意的事情抓起。城陽區堅持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從轉變政務服務態度入手,優化提升服務流程,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實行“救助辦理首問負責制”。推進“救助政策一次性告知制度”,實行“救助事項一次辦好”服務機制,基本實現群眾辦事“零跑腿”。
提升民生溫度,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城陽區堅持以“陽光城陽”建設為抓手,不斷完善救助體制機制,全方位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社會救助的力度、精度、深度、廣度和溫度不斷提升。建立機關干部聯戶幫扶制度、定期走訪慰問制度、困難家庭跟蹤制度等多項社會幫扶制度,發動全區各界廣泛開展走訪慰問和聯戶幫扶困難群體活動,從政府到企業,從街道到社區,從社會組織到個人齊行動,多渠道、多形式為困難群體提供物質幫助、精神關愛、服務救助、法律援助、健康救助等多種幫扶,建立起全方位的救助網絡,營造了濃厚的救助互助氛圍,弘揚了社會正能量。據統計,全區各界每年投入2000余萬元,走訪幫扶各類困難家庭6000余戶,為困難家庭送去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溫暖,困難群體的歸屬感、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
通訊員 張曉武 石少坤 記者 徐圓
[編輯: 王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