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玉華,平度市云山鎮人,云山中學語文教師。1995年7月畢業她回到家鄉云山鎮任教,曾獲青島市青年教師優秀專業人才、平度市教學能手、平度市學科帶頭人、平度市三八紅旗手、2018平度最美教師等榮譽稱號。
據悉,張玉華多次放棄調入市里學校的機會,24年堅守在山區教育一線。她多年堅持家訪,關愛留守兒童;自費購買幻燈片,使山區孩子享受先進的教學手段; 她替學生買書送飯,細心疏導學生心理;她替學生千里尋母,細心疏導學生心理;她無畏暴力挺身護生,用行動詮釋師德師愛;她鉆研創新,成績顯著,是領導同事口里的專業骨干。張玉華24年不忘初心,用最美的青春為山區孩子鋪好通往遠方的路。
1995年9月,張玉華師范畢業來到平度云山鎮偏遠的釣魚臺小學,當時的整個學校僅有兩排簡陋的平房、半人高的圍墻,甚至連廁所都在圍墻外。簡陋的教室、破舊的教學設施,年輕的張玉華卻沒有被那樣的教學環境影響,眼睛里閃爍著渴望求知的學生給了她極大觸動,她反而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了工作中。學校教師少,張玉華擔任了二年級所有學科的教學。張玉華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學生們進行更加科學和個性化的教育,她給全班學生建立了個人成長檔案,并利用課余時間到每一個學生家里家訪。當時班里的冬冬(化名)幾乎一整天不說一句話,頭發和衣服好像常年不洗,同學們都不愿意和他玩。張玉華在家訪時才了解到,冬冬媽媽離家出走,爸爸長期外出打工,家里只有聾啞的爺爺。了解到這些情況后,張玉華馬上給冬冬買了兩套新衣服和日常的洗護用品,再次來到冬冬的家里,親自幫冬冬洗頭,手把手的教他洗衣服,同時張玉華召集班干部開會,成立了一個愛心小分隊,幫冬冬照顧爺爺。越來越多的學生愿意和冬冬一起玩,冬冬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了。張玉華后來回憶起這件事情,她說那是她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在山村當一名教師的意義,更明確了自己為人師表的責任。
白天她一節接一節的上課,足不出教室;晚上在宿舍里一門接一門的備課、批改。張玉華把所有的熱情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們的身上,教學成績日漸優異,講課比賽接連拿獎。鎮教委下調令讓她到中心學校,聽到張老師要調走的消息,學生們哭了,拉著張老師的手,請求老師不要走!張玉華望著一張張緊張的小臉、一雙雙清澈充滿渴望的眼睛,內心被深深的感動!她動情地說:“放心,老師不走!老師哪兒也不會去的,一直在這里陪你們長大。”一句“老師不走”的承諾,讓她在這個離家三十里的山村小學一待就是五年。
1999年9月,學區合并,撤銷教學點,張玉華調入云山鎮中學任教。面對全新的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張玉華迎頭而上:辦公室里,總見她伏案忙碌的身影,教室里總見她與學生交流的身影。憑著她對教學的一份熱情、一份執著,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張玉華老師在全鎮舉行的講課比賽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之后還陸續獲得語文學科優質課一等獎、“平度市語文教學能手”、“青島市青年教師優秀專業人才”、學科帶頭人等諸多獎項。
為女本柔,為師則剛!2015年5月的一天,正在看早讀的張玉華看到教室門口有一個家長向教室里張望,便來到教室門口詢問,家長叫嚷著要找張某某,誰知一見到張某某,家長披頭就問:“你就是張某某?你憑什么打我的女兒?”剛說完就撲過來就要打人,一直站在張某某身邊的張老師見事不好,趕緊把學生擋在身后,推回教室,自己擋在了前面,家長的拳頭便砸在了張老師胳膊和手上。張老師感到從手指傳來鉆心的疼痛,右胳膊麻了,抬不起來,但張老師毅然堵在教室門口,好聲勸家長冷靜,隔壁班的老師聞聲趕來,一同把家長勸到了辦公室。這時張玉華才發現左手的大拇指腫了不敢動,食指和中指的指甲斷了,右胳膊全紅了。經過溝通了解,張玉華才知道張某某前一天晚上和鄰班同學發生口角,出手打了對方,家長氣憤不過,于是來到學校替閨女出氣。明白了事情前后,張玉華找來了張某某進行談心教育,平時不把老師放在眼里、調皮搗蛋的張某某看到老師為了保護自己而受傷,又感動又慚愧,從那以后,她一改之前的行為,遵守紀律,認真學習。知道此事的張某某家長一再對張玉華表示感謝,張玉華反倒不好意思的說:“我只是做了任何一個老師都會做的事情,她是你的孩子,也是我的學生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16年9月,張老師收到了一封信:“張老師,我向您報喜!我考上了四川省的一所大學,終于和媽媽匯合了!張老師,好多人把老師比作媽媽,可是我覺得您更像我們的知心大姐姐!您不但給我們傳道授業,而且懂得我們每個學生的心里所想、所需。張老師,感謝您當年為我所做的努力,正是因為當年的那次聯絡,才有了我們母子今天的團聚,請允許我叫您一聲‘姐姐老師’!我會永遠記住您的!”經師易遇,人師難遇, “姐姐老師”這個特殊的稱呼,是學生給予張玉華老師最光榮的稱號。
有人曾不解的問她為什么不調入市里,張玉華平靜的說:“市里的孩子不缺我這樣的老師,但山村的孩子更需要我這樣的老師。”
甘愿做一名山村老師,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山村,去追尋多彩的夢想。就是這個初心,24年的堅守,櫛風沐雨,張玉華用最美的青春為山村孩子鋪好通往遠方的路。
實習記者 楊陽 [編輯: 王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