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12月28日消息 走過熙熙攘攘的體育街,即便是寒冬也能感覺到那股新年的忙碌。這種年味猶如“千門庭燎照樓臺,總為年光急急催。”般讓人充滿了奔頭。有人說青島很年輕,不是幾朝古都也沒有多少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但在這百余年的時光里,讓這座城市充滿了不盡的朝氣,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在此落根,成為了第一批青島人,慢慢地形成了自家固有的新年,鎮江路上的老人還總是有些自家的獨特,他們走過了兵荒馬亂、貧苦饑荒,歲月蹉跎人已老去,只盼得一個好年,感慨如今的幸福如此來之不易!
記憶市北
記憶市北:流傳在鎮江路上的傳統新年
家住北仲三路的葛秀美80多歲了,12歲跟著父親來到青島,那時候家里沒有錢也沒有的地,父親在上頭上種了點青菜,白天幫別人干點雜貨,自己和姐姐就到海邊撿點海螺挖點蛤蜊,到市場上換點小米。那時青島正被日本占領,時不時鬼子的飛機就在頭頂上疾馳而過,嚇得孩子們抱著頭躲到樹底下,麻袋里的海螺也灑了一地顧不得撿。只有過年父親才能換得白面,家里才能吃上白面饅頭,盡管幾十年過去了,即便是生活再寬裕,那第一口白面饅頭始終是葛秀美老人最難忘的味道。一代又一代,過年蒸饅頭成了家中的傳統,平時可以買,但是過年必須蒸!
如今葛秀美老人家里已是四世同堂,孫子孫女過年也能露兩手,葛秀美總是說:“一年之中就盼著過個好年,過去盼著有好吃的,可能是小時候太苦了,總覺得過年的白面饅頭最香。”
仲家洼的姜秀英可是鎮江路上的傳奇人物,年輕的時候就幫街坊鄰居做過年的新棉襖,今年已經97歲。都說青島養窮人,1938年全家從昌邑逃荒來到了青島,從此在這里扎了根,轉眼間已近了七十載,六個孩子,四個兒子兩個女兒,最大的女兒76歲,最小玄孫今年7歲,五世同堂其樂融融。
無論是兒子女兒還是孫子玄孫,都穿過姜秀英做的衣服,即便是90多歲的高齡,如今的她也能縫縫補補。過年做新衣服成了習慣,或許是從小耐心仔細,姜秀英做的棉襖結實又漂亮,即便是孩子們的衣服上破了洞,那個補丁也是縫的細致入微,像是新修上去的裝飾不曾讓人察覺。
什么年代有什么年代的日子,在姜秀英眼中總能熬過去,憑借她的手藝,一件棉襖老大穿小了給老二,老二穿小了改改給了老三,想穿壞姜大姨做的衣服,那是要多調皮的孩子啊!
1958年參加工作的姜秀英,只有新年才能舍得給孩子們做件新棉襖,那時候穿新衣服是孩子們新年中最大的盼頭。如今生活好了,可是子孫兒女們無論是再怎么不缺吃穿,也抵不過姜秀英做過的那件新年的棉襖來的暖和。
時代的變化讓人們的生活變得寬裕,但老人們卻經歷了不同的年代,或許眼前的幸福也無法讓他們忘卻那曾經在辛苦歲月中留下的滄桑,抹不掉走過泥濘坎坷忍饑挨餓的日子,他們把這份經歷變成了習慣,讓后代子孫知道眼前的幸福是多么美好和珍貴。
通訊員 王曉榮 記者 游瀟
[編輯: 王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