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八月,一個海風沉醉的晚上——青島與啤酒溯源

2018-08-07 10:08   來源: 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半島網 半島都市報

小字體大字體

?  



  張文艷

  又到了敞開喝啤酒的季節,不由得想起去年在啤酒屋的特殊經歷。

  2017年8月,《啤酒屋里的青島》紀錄片在青島取景拍攝,在詩人、音樂人王音大哥的邀請下,參加了即將拆遷的松苑啤酒屋最后的影像記錄。在那場以酒會友的聚會上,看到了夜幕下,青島人真實的生活狀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畫家,有作家,有音樂人,有流浪歌者,有出租車司機,還有城市文化的記錄者,他們各自在城市中穿梭前行,因為啤酒,聚在一起,抱起吉他,彈唱起熟悉的旋律。

  《恰似你的溫柔》《友誼天長地久》……一首首動聽的歌謠,混雜著麥芽的香氣,隨著煙霧繚繞而上,連月亮也聽得沉醉,越發迷蒙。鄰桌來自外地的游客也被這里的氛圍感染,紛紛加入進來,舉杯歡唱,氣氛融洽。

  原來,這就是8月的青島,扎啤,燒烤,音樂,海風,醉人的詩意。

  在王音眼中,啤酒是這座城市最生動的符號,是生活,是藝術,是人文,而那些散布在街頭巷尾的啤酒屋,則是歡樂的符號,它們雖然平凡,甚至簡陋,但幾張桌子,幾個馬扎,兩個酒桶,涌出泡沫的扎啤,搭建起來的,是青島人的世界。

  于是,有人說,啤酒的“基因”早已融入青島人的血脈之中。

  一直以來,都流傳著青島人發明“啤酒”二字的說法,雖然尚有爭議,但足以說明青島與啤酒的緣分難解。青島啤酒博物館副館長姜衛女士告訴我們,啤酒一詞最初是德文的“BIER”,據《漢語大字典》記載,啤酒為“德文BIER的音譯兼意譯”。1897年11月14日,德國人進駐青島后,“BIER”一詞開始在青島廣泛使用。到了1903年,英國和德國商人在青島登州路上創辦首家啤酒廠——“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當時的市民以及商家便把德文的“BIER”譯為“皮酒”,這一做法確定了“啤酒”的漢語讀音。后來青島人把“皮酒”稱作“脾酒”,表示常喝“脾酒”可以達到養肝益脾之功效。因為啤酒是用嘴喝的,又演變成“啤酒”。在1922年出版的《青島概要》中,開始出現有“啤酒”字樣,并逐漸在國內開始流行,所以說是青島人發明了啤酒的“啤”字。姜衛女士還說,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古代就有啤酒的記載,當時稱作“醴”字,后來慢慢失傳了。不過,青島啤酒的誕生與中國古代的釀酒沒有關系,是英德商人來青島建造的。

  作為侵略者,德國倉促地踏入青島的土地,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接下來的是水土不服,甚至爆發瘟疫,軍隊怨聲載道,苦不堪言。為了穩定軍心,德國餐桌必備之啤酒逐漸出現。為了喝到當地生產的新鮮啤酒,他們運來設備,青島先后出現了多家啤酒作坊。包括1901年蘭德曼與凱爾合辦的小型啤酒釀造廠,包括梁實秋念念不忘的佛勞賽爾餐館,新鮮的自釀啤酒,老板常飲,大腹便便:“他在酒桶之前走來走去,每經酒桶即取飲一杯,不下七八杯之數,無怪他大腹便便,如酒桶然”。

  1903年,“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成立,“據專家分析當時青島啤酒廠的年產量達到2000噸/年,對于僅供當時的為數不多的歐洲僑民飲用,產量足夠了。”姜衛女士說。

  值得注意的是,啤酒出現初期,一直在歐洲人中間流轉,很難打進青島百姓圈中。原因何在?姜衛女士給出答案:因為啤酒的特性,“一啤酒是德國侵略者帶來的,百姓心中有抵觸情結。二來,百姓們以前沒有接觸過啤酒,這種顏色黃黃的,味道苦苦的,跟常見的白酒很不一樣,所以起初并不接受”。

  于是,“斐迭里街與山東街(中山路南段和北段)及其周邊街區形成涇渭分明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習俗”。盡管國人尚沒有把啤酒納入生活日常,但它還是以“一種幾近裹挾的方式深入到城市生活之中,將殖民地青島的公共交流活動擴大化了。許多社交場所,比如餐廳、酒吧、咖啡館、俱樂部、公共浴場、馬會、射擊場、私人宴會等等,都在兜售啤酒。甚至在天主教開設的一個開放性俱樂部里,也有啤酒供應。”(《啤酒青島溯源》)

  啤酒具體是哪一年哪一天進入百姓生活的?沒有人能夠確切說出。在86歲的文史專家魯海先生的記憶里,1937年,啤酒還在用集啤酒蓋換禮物的方式進行促銷。大約10來年之后,啤酒慢慢卸下了洋外衣,成為青島百姓的桌上餐品……

  青島國際啤酒節仍在火熱進行中,關于酒與青島的故事我們還會繼續,如果讀者有與啤酒的特殊記憶,可以聯系我們,我們負責傾聽和記錄。

  



  那時那人,那路那事——追溯青島啤酒里的故事

  8月,是青島的“黃金”旅游季節,金黃色的沙灘,麥芽香的啤酒,吸引著外地游客的到來。關于青島啤酒的過往,我們已經多次追溯。本期,我們繼續回到百年前,從一個日耳曼商人的傳奇故事開始,講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酒的緣分;漫步登州路,探源啤酒的文脈;再從1971年前的膠片廣告中,探究百姓與啤酒從陌生到密切的接受過程;最后,贈送知識點,了解啤酒花,這種神奇的青島大花具有特殊的魅力。

   一個商人

  奧古特的啤酒船隊


  “只有用珍典酵母釀出的啤酒,才能彰顯飲者的傳奇身份”,這是塞爾維亞皇家釀酒師流傳下來的一句俗語,而這句話與一個傳奇人物有關。

  1903年,漢斯·克里斯蒂安·奧古特來到中國的海濱城市青島,這里水質純凈清冽,氣候宜人,冬暖夏涼,是釀制上乘啤酒的絕佳圣地。

  奧古特與青島的緣分開啟于1903年。這一年,“日耳曼人奧古特帶領商船隊,和德國優秀的釀酒師和上乘的德國啤酒原料在中國的青島登岸,也就是青島啤酒的第一任釀酒師。后來,青島啤酒出品的奧古特系列,即以第一任釀酒大師奧古特命名”,青島啤酒博物館副館長姜衛女士說。

  其實,青島有啤酒出現的時間更早。“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后,為了安撫軍心,滿足德國人長期的生活需求,德國隨船運來了啤酒,甚至連釀造啤酒的設備都一起運來”。

  生活在以白酒和老酒為主要酒水的東方國度,這些德國軍人自是難以適應,加上背井離鄉,從身體到心情都在接受著重重的打擊。啤酒的出現,說是穩定,毋寧說是在麻醉軍心。“在青島啤酒博物館A館的百年起點廳里,有兩張德國士兵的生活照片:一張是在照相館里擺拍,桌子上擺放了青島啤酒作為裝飾;另一張:幾名德國水兵打撲克牌,桌子上擺滿了青島啤酒。我還見過一張照片:德國士兵在爬嶗山小憩時,每個人手中都拿著青島啤酒,從以上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德國人當時對青島啤酒的喜愛及需求,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與他們相伴”。啤酒、面包和香腸等,成為他們外出的標配食品,由此可見,啤酒在這些德國人心中的地位何等重要!

  1897年到1900年期間兩三年的時間里,德國人是怎么釀造啤酒的,記載并不多,直到1901年,青島文史學者王棟先生,在翻譯德國教授馬維立先生的文章時,發現了有關啤酒的蹤跡。這一年,高特弗里德·蘭德曼(Gottfried Landmann)和路德維希·凱爾(Ludwig Kell),在今天的天津路和山西路交口附近,建了一個小型啤酒釀造廠,并附設了餐館,門口懸掛了企業的標志。蘭德曼出錢,凱爾主要出技術,作為釀造師,酒廠針對的顧客,有一種說法是“只供應官府與軍人”。然而,“酒廠存在的時間并不長,它只在1901至1903年這段時間,生產過數量不多的啤酒”,啤酒廠的規模并不大,“不是工業化生產,類似于小作坊的形式”。結果,因為蘭德曼和凱爾之間內部矛盾,啤酒廠曇花一現,以關門告終。據稱是因為凱爾經營不檢點,后來,蘭德曼把啤酒廠和餐館賣給了當時青島的華商。

  “這家啤酒作坊與青島啤酒的生產沒有直接的關聯,不過目的都是為了滿足當時德國人的生活需求而誕生的”,姜衛女士解釋稱。

  時間來到了1903年,也是青島啤酒的真正起點。

  奧古特的到來,恐怕是在青島的德國人的“救星”,而這也被精明的商人看成是絕佳的商機。“1903年8月15日,由英、德共同出資四十萬墨西哥銀元建了這家廠,當時的名字叫‘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年生產能力兩千噸,今天,這家啤酒廠一天就能生產二千多噸(2017年啤酒廠31萬千升/年),現在一天的產量就是當時一年的。”姜衛女士告訴半島記者,當時的啤酒產量足以供應在青島的德國人的需求,甚至還對外銷售,“當時生產的慕尼黑的黑啤酒和皮爾森風味的黃色啤酒,銷往大連、煙臺、天津、中國香港等沿海地區”。

  青島啤酒博物館里展覽的德國西門子電機,在1904年生產出第一瓶啤酒。

  在1904年10月1日的《青島新報》本地資訊板塊中,刊載了這樣一條短消息:青島日耳曼尼亞啤酒釀造股份公司,將于12月出售它的第一瓶啤酒。這是青島啤酒在報紙上的大幅廣告,甚至還介紹了啤酒的德國釀酒法、原料和類型等。

  1906年德國慕尼黑博覽會上,青島啤酒獲得了當年的啤酒金獎,除了來自德國的設備,姜衛女士說,來自青島的一個“秘方”功不可沒,“釀造啤酒需要的主要原料是大麥芽、啤酒花、酵母、水,四者缺一不可。當時,大麥芽、啤酒花、酵母都來自于德國,但是需求量最大的水卻來自青島嶗山,百年前,沒有現代化的水處理工藝,青島的嶗山水經檢測是天然的優質釀造用水。所以,在青島釀出了世界一流的啤酒。百年后的今天,青島啤酒的水源遵循了更嚴苛的標準,保證了每一滴水的純凈”。

  “在整個德國租借時期,啤酒的主要消費人群是駐軍,他們在俱樂部、酒館、餐館、旅館里享用啤酒,就連浴場里,也不乏啤酒供應。”王棟先生告訴半島記者。水兵俱樂部顯然是德國兵們喝啤酒排遣離鄉苦悶的最佳場所。就在水兵俱樂部的對面,曾經有一家餐館自釀啤酒,不過,它出現時,已是日本人侵占青島時期。

  一條老路

  承載百年青啤文脈


  登州路,一條古老而有韻味的街道,百年青啤的文脈即發源于此。

  探源登州路,得從明朝講起。

  明朝萬歷年間,青島河入海口的青島村開放為海上貿易的青島口。據青島文史專家魯海先生稱,青島村至楊家村有一條崎嶇小路,后來這條小道成了驛道,可一直通往即墨縣城。清朝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四營兵力移駐膠澳,修筑了四條可通行騾馬車的官道,登州路便是其中的一條。德占時期,這條路進行整修,命名為“米勒上尉街”,日占時期將其與東關街(今大學路)合并,稱為巽町。當時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后,以山東省登州府命名,定名為登州路。登州路跨市北、市南兩區,南起大學路,向北蜿蜒至松山路,折向東南,向東止于延安二路。登州路被稱為九曲八彎,卻是舊時通往臺東鎮的主干道。

  在這條主干道上,有著不少學校和文人的蹤影。

  登州路與松山路路口有座松山醫院,它是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門牌號為登州路38號,這里曾是日本第三尋常小學,抗戰勝利后作為山東大學校舍,后來成為青島大學醫學院校舍。東邊是青島盲童學校,門牌號為登州路44號,這里原為毛奇兵營馬廄和飼養人員宿舍。學校始建于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當時稱為私立盲童學校。同年9月改為公辦,稱為市立盲童學校。

  上世紀30年代,著名文學翻譯家、詩人孫大雨先生應梁實秋之邀,在山東大學外文系任教時就住在登州路,“在翻譯莎士比亞劇作的方法上,孫大雨與梁實秋產生了尖銳的矛盾,梁實秋認為應該以散文體翻譯,孫大雨認為應該以詩歌體翻譯,兩人互不相讓,不歡而散”,魯海先生說,不到一年后,孫大雨就離開了青島。著名文學家老舍先生,剛到青島時也曾短暫在登州路居住過,因為房間太暗,不久就搬到了金口二路。

  登州路56號,青島啤酒博物館里,展示著青島啤酒的百年歷程。

  青島啤酒廠為什么會在登州路上建設呢?青島啤酒博物館副館長姜衛女士說,原因有三個,一個是早在1901年時,德國人就把這個區域規劃為工業區。另外,生產的啤酒要銷售出去,靠近膠濟鐵路與港口碼頭運輸比較方便。第三,啤酒廠的左前方有一德國人毛奇兵營,他們建啤酒廠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供應駐青的德軍與僑民飲用。

  1914年,日德戰爭爆發,日本侵占青島。1916年9月16日,日本“麥酒株式會社”以50萬銀元的價格將青島啤酒廠購買下來,更名為“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并于當年12月正式開工生產。青島啤酒的商標被改為“扎晃、太陽、福壽、麒麟”等等,產品主要供應膠東半島的日本駐軍。后來,隨著日本在中國控制面積的不斷擴大以及青島啤酒產量的不斷提高,青島啤酒被銷往東北、華北各地以及上海、漢口、福州、廈門等城市。

  日本人對工廠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建。1939年建立了制麥車間,曾試用山東大麥釀制啤酒,效果良好。大米使用中國產以及西貢產;酒花使用捷克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由于外匯管制,啤酒花進口發生困難,曾在廠院內設“忽布園”進行試種。日本人擅于精打細算。他們把生產淘汰的酵母廢物利用,制成維他益片,啤酒酵母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所以當時稱為維他益片,也就是現在幫助消化的食母生、酵母片。

  1945年抗戰勝利后,青島市政府當局接管工廠,更名為“青島啤酒公司”。1947年6月14日,定名為”青島啤酒廠”,用嶗山泉水制作青島啤酒,將標識改成了青島的標志性建筑棧橋。

  



  一則廣告

  一杯在手,其味無窮


  為了擴大宣傳,1947年,國民政府專門拍攝了一部青島啤酒的廣告宣傳片,據權威人士介紹,這是我國最早的電影膠片廣告,片子中的宣傳詞也說得特實在:“青島啤酒既能開胃健脾、復可治療腳氣病風濕病腸胃病”,“一杯在手,其味無窮”。

  姜衛女士也說,電影膠片廣告介紹了“常飲青島啤酒不但無害,反可強身”“青島啤酒是流質的面包”。“那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青島啤酒的營養,之后,青島啤酒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沒有再做廣告,到了上世紀90年代,青島啤酒進入市場經濟,在1996年推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則廣告:‘不同的膚色、共同的青島’,當時就將青島啤酒確定是世界性的,用來自世界不同膚色的人們來詮釋青島啤酒的全球化。現在,青島啤酒的廣告越來越多了,針對不同的產品、事件我們都會推出相應的廣告,前段時間,俄羅斯世界杯期間青島啤酒推出的‘地殼運動’就非常有創意,得到了廣大球迷的一致贊賞”。

  廣告,廣而告之,目的自然是為了吸引廣大受眾,也就是百姓們。然而,青島的百姓與啤酒的接觸并不特別順利。有網友曾經說過,他的爺爺“哈第一口‘BIER’酒的時候,‘哇’一口就吐了,說一股‘馬尿’味,一點也不好喝”。“那時候青島移民多,所以苦力和商人居多,人們不會花錢喝一種完全不能接受的東西。”青島城市化和人文思想史學者李明先生曾說。即便是接觸上流社會的遜清遺老在辛亥革命后避難到青島,“也沒有關于啤酒的記載,他們輪流坐莊也以白酒和老酒為主”,文史學者魯勇先生告訴記者。

  據《膠澳志》記載,早期青島的啤酒三成內銷,七成出口,而且不供應中餐館,大多用于西餐廳和酒吧。產量少,以出口為主,啤酒的地位在當時可想而知,堪稱奢侈品,“青島市民只有在一年兩節才能買到”。

  啤酒到底是什么時候被青島百姓所接受的,沒有明確的時間線。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當然,更受產量和價格的影響。

  “1993年之前我國是計劃經濟,青島啤酒也不例外,那時在普通的酒店和商場里根本見不到青島啤酒,想買青島啤酒需要憑介紹信和酒票。在青島啤酒博物館陳列著一封介紹信,是青島市人民政府為釣魚臺國賓館購買啤酒而開的介紹信。當時的青島人每當中秋節和春節可以憑戶口本,副食品票,一戶青島市民可以購買5瓶青島啤酒。當時的青島啤酒是非常緊俏的高檔消費品,有錢買不到。如果婚宴,或宴會上出現幾瓶青島啤酒,是非常榮光的一件事。”姜衛女士的話,魯勇先生深有體會,他曾告訴半島記者,1969年一個青島戶口可以買8瓶青島啤酒,他下鄉過年,“大隊書記請吃年夜飯,我帶了兩瓶啤酒當禮物,大家很高興,大隊書記立刻叫家人刷酒壺把酒燙上,并拿出了小酒盅,完全是白酒的喝法,根本就不是味兒”。

  當然,到了上世紀70年代以后,青島人與啤酒就已經變成“親密朋友”,尤其是每年夏季,瓶啤缺乏,散啤供應,各種用具齊上陣,從大茶缸子到海碗、暖瓶,再到塑料袋,如今有了吸管版,啤酒成為百姓餐桌的標配。

  一朵奇花

  啤酒花小傳


  編者按:在青島啤酒博物館里,見到了久負盛名的啤酒花,它曾被人親切地稱為“青島大花”。啤酒花是啤酒不可或缺的元素,釀酒過程中加入啤酒花,有防腐殺菌、澄澈酒液的功效,同時還能與麥芽的清香相互交融,增加啤酒的苦味,使釀造出的啤酒口感更加有層次。而為了充分利用這朵奇花,青島啤酒博物館還別出心裁地創造出了各種獨特的產品:啤酒豆、啤酒花香皂、啤酒花咖啡……青島植物專家于濤先生專門撰文介紹這種特殊的植物。

  于濤

  啤酒花,異名忽布、香蛇麻、啤瓦古麗、酵母花,為桑科葎草屬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蔓長可達10米,全株有倒鉤刺。葉對生,花單生,果穗呈球果狀,長3~4厘米,氣芳香。瘦果扁圓形,褐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喜冷涼,耐寒畏熱,生長適溫14℃~25℃,要求無霜期120天左右。長日照植物,喜光,全年日照時數需1700~2600小時。不擇土壤。可藥、可酒,可用于攀援花架或籬棚栽培。

  夏秋的8~9月間花盛開時,將呈綠色而略帶黃色尚未成熟的雌果穗摘下,曬干或烘干入中藥。性微涼味苦辛,具有健胃消食、化痰止咳、抗癆、安神利尿的功能,用于食欲不振、腹脹、肺結核、胸膜炎、失眠、癔病、浮腫、膀胱炎等癥的治療。

  1079年,德國人首先在釀制啤酒時添加了酒花,酒花即啤酒花,雌雄異株,釀酒所用均為雌花。從而使啤酒具有了清爽的苦味和芬芳的香味。從此后,酒花被譽為“啤酒的靈魂”,成為啤酒釀造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啤酒花使啤酒具有獨特的苦味和香氣并有防腐和澄清麥芽汁的能力。

  我國新疆北部有野生分布。人工栽培酒花的歷史已有半個多世紀,始于東北,在新疆、甘肅、內蒙古、黑龍江、遼寧等地都建立了較大的酒花原料基地。成熟的新鮮酒花經干燥壓榨,以做酒花使用,或粉碎壓制成顆粒后密封包裝,也可制成酒花浸膏,然后在低溫倉庫中保存。其有效成分為酒花樹脂和酒花油。每1000L啤酒的酒花用量為1.4kg~2.4kg。

  青島大花(Tsingtao Flower)又稱中國版的克拉斯特Cluster。Cluster是美國本土的一款非常古老的品種,于1937引入到中國青島,因此得名青島大花。“青島大花”即青島啤酒花,是當年青島嶗山李村對自產的啤酒花的習稱。系桑科葎草屬多年生攀援草本,別稱蛇麻草、啤瓦古麗、忽布。花穗芳香,食藥同源,花穗可釀啤酒;果穗可入中藥。1950年至上世紀80年代之前嶗山李村河沿岸一帶引進栽培著千余畝青島大花,每年能收干花38噸。然而,在可理解及不可理解的種種原因驅使下,青島大花的蒼綠和芳香竟然在李村河兩岸淡化了,消失了。

  筆者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關注調研“青島大花”,遺憾的是,至今無果。據報道,青島大花目前廣泛種植在中國,種植面積占中國酒花種植區的90%,盡管在品種方面有些退化,但它仍是中國啤酒行業主要的酒花品種。青島大花繼承了Cluster的部分香氣,如花香,辛香,煙草香,蜜瓜香,黑醋栗香,丁香等,是一款苦香兩用型酒花。

  [編輯: 宗瑞琪]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半島客戶端

相關閱讀

啤酒 啤酒節

?

熱門推薦

房產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