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記者 景毅
“這個‘學費’太貴了,之前相對穩定的收益率讓我們忽視了它背后的風險。”看著手機上已經無法正常打開的P2P理財App,想著辛苦攢下的家底沒了蹤影,黃女士陷入懊惱和自責。毫無疑問,最近國內P2P網貸行業正在迎來一場大洗牌。老板跑路、員工舉報等戲碼不斷上演。根據網貸之家數據,6月以來的50多天里,全國各地已經有160余家P2P網貸平臺出現提現困難、老板跑路等問題。P2P究竟怎么了?
“錢生錢”的夢破了 市民劉女士曾經在法國留學,2015年回國后,她通過青島一個歐美留學生群群主的介紹,開始委托一家名為青島博訊投資有限公司投資。“每4個月一個計息周期,年利率最高達到20%。”劉女士說。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里,她都能順利提出利息,周圍很多留學生也在委托這家公司投資理財。
2018年3月,劉女士被當初介紹她理財并一直充當她理財經手人的李某提醒,最好不要再繼續投錢,沒過幾天,劉女士的資金便出了事,50萬余元本金無法提現。作為劉女士唯一接觸過的聯系人,李某讓她報警或者起訴,自己則表示只是充當一個介紹人,風險由劉女士自己承擔。從那以后的4個月時間里,劉女士多次聯系李某索要資金被拒,同時與她有著同樣遭遇的留學生人數也在不斷擴大。
市民丁女士是2017年通過李某與博訊公司接觸并投資。出于對留學生群體的信任,加上周圍反饋良好的收益情況,丁女士先后投資了超過60萬,最終也遭遇了無法提現的狀況。
半島記者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發現,青島博訊投資有限公司經營范圍為自有資金對外投資,投資管理(不含金融、證券、期貨),資產管理(不含金融、證券、期貨),企業管理咨詢,展覽展示,會議服務。
公示系統還顯示,博訊投資有限公司法人為張某,介紹眾留學生投資的李某為該公司的監事。
半島記者聯系到事件關鍵人物李某,對方承認自己是青島博訊公司監事,但劉女士等人資金無法贖回主因是該公司法人張某失聯“跑路”。“今年春節前兩三天失聯的,至今沒有任何音信。”
李某表示,通過他介紹投資青島博訊的留學生有30多人,目前他能做的只有配合司法機關幫投資者彌補損失。半島記者了解到,劉女士和丁女士等12名資金受損的留學生正在共同尋求法律途徑解決此事。
出問題的不僅是這一家公司。
去年下半年,家住膠州的黃女士通過朋友介紹在一個名為搖旺理財的平臺上投資十余萬元,這個平臺的母公司就是如今被立案偵查的資邦(上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資邦控股”)。
“我當時還查了這家公司的背景,覺得實力挺雄厚的,而且他們的理財收益率基本在5%~10%之間,比銀行高,但比很多大平臺的收益率也高不了多少。”正是這種最樸素的風險意識,讓黃女士決定在這家平臺投上了幾乎全部身家,還帶動自己的親朋一塊投資。
然而,今年端午節期間,搖旺理財出現問題,用戶本息無法提現,公司電話無法接通,位于遠洋大廈的辦公地點也人去樓空。
“我們在青島已經聯系了幾十位投資者,大家少的投了有七八萬,多的百十萬。”家住市北區的娟娟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和老公先后在該平臺投資了60多萬,眼下這筆錢被牢牢鎖在平臺上,這讓娟娟幾近崩潰。“這是我們賣了一套小房子后的資金,本想著一邊投資理財一邊找著房子,結果房子看好了,錢動不了了。”
P2P到底怎么了? 回顧過去幾年,P2P理財高額的投資回報,讓很多人獲得了高收益。與此同時,網貸業也進入了大洗牌時刻,近期各爆雷平臺的維權活動也開始成為網貸投資者們的常態。P2P究竟怎么了?
上海財經大學青島財富管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姜暉在接受半島記者采訪時分析,一大因素是“活期”等違規期限錯配產品無法抵御投資者信心缺失下的“擠兌”,造成平臺資金鏈斷裂。資邦(上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唐小僧“爆雷”事件曝光后,引發了行業內的連鎖反應,并且愈演愈烈,許多投資者對P2P平臺喪失信心,出現了大量“擠兌”的情況。然而很多平臺的貸款期限都比較長,理財計劃的期限卻比較短,甚至還有很多活期產品,出現擠兌,資金難以回收,就造成了流動性枯竭。
還有一個因素不容忽視,隨著從中央到地方接連出臺措施加強監管,一些實力較弱的平臺,難以承受嚴監管的高合規成本選擇了主動退出。
相比這些外部因素,從P2P平臺行業自身發展的角度看,近期網貸平臺頻繁出問題也有一定的內部原因。
拋開有些平臺涉嫌虛構高收益借貸項目進行欺詐外,對于那些開展真實借貸業務的網貸平臺,相對于傳統的金融機構,一方面通過互聯網極大擴展了用戶群體,在資金管理、借款人的資質審查、內部管理和風控等各個經營環節都需要具備很強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網貸平臺的準入和備案制度還沒有全面落地,目前市場上的網貸企業還是魚龍混雜,有很多平臺的經營和管理能力并不能很好地匹配控制風險的需求。
實踐中,平臺有可能為迎合投資人短期投資的偏好而“拆標”,即將大額度拆成小額度,或把長周期拆成短周期,并建立內部的資金池或風險準備金來應對拆標帶來的資金周轉需求。但是,如果缺乏專業人士的精確設計以及后續投資者的跟進,在準備金不足的情況下,平臺缺乏為逾期和壞賬兜底的能力,就會因資金流動性問題而產生提現困難,甚至出現倒閉的風險。
魔高一尺還需道高一丈 與傳統金融投資機構相比,網貸平臺具有交易成本低、投融資效率高、覆蓋范圍廣、發展速度快等特點,但卻存在風險控制難度大、政策面管理弱等難點。
青島場外市場清算中心、青島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平臺負責人賈慶佳在接受半島記者采訪時表示,事實上,為了對網貸平臺的風險進行有效監管,更好地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文件,也從多個層面作出了監管的努力。比如,2016年8月,由銀監會會同工信部、公安部、網信辦共同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即對P2P機構行為規范給出了較為系統和全面規定。同時,隨著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的監管職權下沉,各地金融局(辦)逐步承擔起互聯網金融屬地監管的職能,并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手段,建立各地的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平臺,用“監管科技”對癥“金融科技”。2016年青島市出臺了《青島市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堅持重點整治與源頭治理相結合、防范風險與創新發展相結合、清理整頓與依法打擊相結合,妥善處置風險事件,遏制網貸領域風險事件高發勢頭,維護經濟金融秩序和社會穩定。
各項監管政策可謂完善而考慮周全,但為何目前以網貸平臺“爆雷”為典型表現的互聯網金融不良現象仍然存在呢?
姜暉院長表示,一方面是因為監管細則未能及時落地,另一方面,究其根本,應當是互聯網新型商業模式及其風險,與傳統治理和風險防控措施之間出現的磨合真空期所致。互聯網去中心化創新和發展的模式,無論對于個人投資者,還是政策制定者、風險監管者,都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網貸機構經常會以“國企背景”“上市系”“多輪創投”等裝飾自己的首頁,這其實就是一種獲得背書的努力,試圖讓投資人通過這些“高大上”的標簽對自己產生信任。而隨著監管政策對于“資金存管”的要求和強調,“資金存管”也成為了機構用來打消投資人風險疑慮的重要標簽,有時候甚至也會利用投資人的信息不對稱,而使用所謂的“資金托管”的概念“暗度陳倉”。
不能忽視的投資者教育 賈慶佳表示,互聯網金融平臺頻繁爆雷背后反映出諸多問題,其中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環節,那就是投資者的教育問題。
“很多人都忽視了,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而且收益跟風險往往成正比。”賈慶佳說,投資者往往把投資P2P跟把錢存銀行畫上了等號,尤其是很多平臺宣稱從未出現逾期未兌現的情況,更讓投資者放松警惕。
姜暉也強調,做好投資者的風險意識教育是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一環。他認為在進行投資時,一定要樹立風險意識,學會評估風險、分散風險,同時根據市場變化,適時調整投資策略。投資者要了解自身狀況,量力而行。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以及對收益、流動性的需求,不要盲目聽信介紹或理財公司的宣傳。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