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老師(左)與永超40余年后終于相見,有說不完的話。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婧
“王老師終于見到你了!”“你這孩子真不容易。”……7月18日,在旅游回來的第二天永超就趕到王老師家中與其相認,尋找40余年,永超終于見到了日思夜想的王老師,兩人一相見,就相擁哭成了淚人。整個上午兩人都緊握彼此的手,眼中帶淚、臉上卻笑開了花,各自講述著這40余年的變化與思念。
旅游回青后急著來相見 7月10日,永超與半島都市報取得聯系,想要尋找40多年前的下鄉知青王老師。7月11日,半島都市報獨家刊發《王金玲老師,還記得萊西的永超嗎》一文,見報當天就傳來佳音,王老師找到了并且就住在市北。但彼時,永超正在貴州陪家人旅游,7月17日,永超旅游歸來。
帶著從貴州買給王老師的禮物,7月18日一大早,永超就從萊西驅車趕往王老師家中。40余年后的第一次相見,眼淚是少不了的。9點半,永超來到王老師家中,一見面兩人就抱到了一起,“啊,王老師終于找到你了!”“你這孩子還沒變。”……兩人流著眼淚,臉上卻笑開了花。
“當天知道找到了老師,真恨不得從貴州飛回來。”永超說沒想到能這么快就找到,當時以為能有一點線索就很滿足了,早知道就不去旅游了。所以在7月17日凌晨飛回青島后,18日就來與老師相見。
每天都給閨蜜打電話“發泄” 7月11日,當得知找到王老師時,永超正在黃果樹瀑布景區排隊,“也不管周圍吵不吵,我第一時間給王老師打了電話,”永超說,當聽到電話那頭傳來一聲“喂”,她就知道這就是王老師,王老師的嗓音略微沙啞,這么多年永超一直記在心里。第一通電話中,異常緊張的兩個人有些語無倫次,相約回青島后再見,沒說幾句就掛斷了。
王老師更是給周圍的朋友、閨蜜打遍了電話,“我一激動,心就怦怦跳,要通過交流來發泄。”李淑芳就是王老師的“發泄”對象,她是王老師當年的知青閨蜜,經過40余年,兩人親如家人。
李淑芳說自從與永超打第一通電話到相見這期間,王老師與她每天都打電話,一打就是一個多小時,全是在談論永超。“沒想到40多年,永超還記得我,這個孩子我就知道沒看錯。”王老師不停地在感慨著永超的執著。采訪當天,王老師和永超的手幾乎沒松開過,而永超則總是依偎在王老師肩頭,每每說到動情處,兩人雙雙落淚。
一本小說再次燃起尋師夢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王金玲作為下鄉知青來到永超所在的萊西市牛溪埠鄉周家莊,當了村里的幼兒園老師。當時永超還是三四歲的小女孩,王金玲是位20多歲的姑娘,王老師將永超看做自己的孩子一樣。后來王金玲回到了市里,兩家人漸漸斷了聯系,永超長大后,尋找王老師的腳步就沒有停止過。
“這一次,孩子也畢業了,我們也有了積蓄,就抱著長時間登報尋人的打算,直到找到王老師為止。”永超說,沒想到半島都市報刊登第一天就找到了王老師,這效果太神速了,早知道早就登報了,也不至于苦等這40余年。
說到全身心投入尋找王老師,永超說還是今年閨女高考完,她看了《大染坊》小說,從中得到啟發。陳六子乞討出身,鎖子叔給了他一塊餅,讓他能夠挨過寒夜。陳六子說將來掙錢了,一定給鎖子叔金元寶。“雖然我給不了王老師金元寶,但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找到王老師,感謝當年她對我的關照以及對我幼小心靈的影響,這樣才能不留遺憾。”永超說。
得知找到王老師的當天,永超還得知了另外一個好消息,她女兒被中國科學院大學錄取,雙喜臨門。“人一定要心懷善意和感恩,”永超說自己能這么幸運,可能就是自己一直向王老師看齊,以善待人,才積攢下的運氣。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