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的拔罐療法,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因為其操作簡單、無藥物帶來的毒副作用,在民眾中普及。近日,由山東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高樹中牽頭編寫的全球第一部拔罐使用規范即將出爐。拔罐法屬于中醫傳統療法中的外治法,其治療手法易學難精,經筋病哪里痛拔哪里,而對于其他病癥,則最好是通過中醫學的臟腑經絡等理論選取相關穴位。
山東牽頭制定
首個拔罐國際標準 拔罐療法和針灸、推拿等療法都屬于中國傳統醫學中的外治療法,但拔罐療法憑借使用簡便、經濟安全、療效顯著的優勢,在世界各地廣泛應用。據不完全統計,已經在183個國家進行推廣和使用。
《世衛組織2014-2023傳統醫學戰略》中,提出要提高傳統醫學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為此,世衛組織傳統醫學處不斷推動有關技術標準編制的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世衛組織簽署了關于中藥、針灸、拔罐、推拿等應用技術規范制定的《項目協作協議》。 在協議框架下,目前國內承擔的標準編制項目有三個,分別是針灸臨床實踐技術規范、推拿實踐技術規范以及拔罐實踐技術規范。其中,拔罐實踐技術規范,由山東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高樹中牽頭承擔。據了解,此前,高樹中承擔了拔罐技術規范的國家標準編制工作。國際標準的制定,亦是以國家標準為藍本。
7月3日-5日,在濟南召開的世衛組織拔罐實踐技術工作組會議,對高樹中牽頭編寫的《世界衛生組織拔罐實踐技術規范》(草案)進行審議和討論,最終將確定一個關于拔罐的實踐技術規范,在全球推廣。會議由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20個國家和地區的衛生部門官員、高等院校領導與專家以及國際學術組織負責人參加。
針對不同病癥
拔罐要求也不一樣 中醫的治療方法,概括來說包括內服和外治兩種。前者包括口服湯藥等,后者包括針灸、拔罐、推拿等。而拔罐屬于大針灸學科的方法之一,都是通過經絡穴位起作用。
“目前拔罐的現狀是易學難精,老百姓都是哪里痛拔哪里,好像誰都會,‘易學’但水平和手法差別很大。”高樹中分析。罐子的大小、材質,以及拔罐部位、時長、頻率等都會影響治療效果,而拔罐后的局部反應,也是判斷寒熱虛實的重要診斷依據。
“肌肉筋骨病等經筋病,就是哪里痛拔哪里。‘以痛為腧,以知為數’,以按到的痛點為腧穴,以病人的感知為度。”但拔罐之后,出痧與不出痧也對應著虛實不同。“比如,馬上出痧,痧較黑,中醫認為是實證,而總不出痧,則為虛證。”起泡、出水,可能有濕邪,邪氣盛為實證;精氣不足,則為虛證。隨著拔罐次數增多,痧顏色較輕,則是實邪減輕。
對于不同的病癥,對拔罐要求也不一,即“難精”。以胃痛為例,雖然可直接拔腹部,但效果并不是最好的。“這時可拔在至陽靈臺穴上。病人趴下,兩側肩胛骨下緣畫一條線,和脊柱相交的地方,即為第七胸椎,第七胸椎棘突下為至陽,第六胸椎棘突下則為靈臺。”高樹中介紹說。
拔罐機構有很多
但水平參差不齊 由于拔罐技術不需要任何藥物,完全調動機體的自我調節能力,疏通經絡,調和陰陽,可以讓機體進行自我調節,但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拔在任何地方。
“在一些農村地區,很多人拔罐一拔拔幾個小時,形成大泡,甚至形成感染。但在臨床上拔罐一般是10-15分鐘,很少超過20分鐘。拔罐也不能天天拔,根據個人情況,一般2-3天拔一次。”高樹中說。并且,拔罐也有一些禁忌癥,比如,孕婦腰骶部、下腹部不能拔罐,急性危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如急性腦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也不是拔罐療法的適應癥。
“目前有一個矛盾,不僅僅是拔罐,包括針灸、推拿等,因為其易學難精,社會上從事的機構很多,但從業者的資質不好評定,真正能夠滿足老百姓需要的正規機構非常少。”高樹中說。
據介紹,現在市面上流通的針灸、推拿、拔罐等機構眾多,水平參差不齊,影響民眾對中醫傳統外治法的理解,迫切需要正規的中醫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向民眾普及相關知識。
轉自:大眾網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