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圖/任康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
近日,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市政府關于本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情況的報告。據悉,本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居包括直轄市在內的全國城市排名第七位,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居副省級以上城市第二位,在全國率先步入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階段。下一步本市將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完善扶持政策,強化指導服務,不斷增強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
全市備案家庭農場6500家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將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大工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動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居包括直轄市在內的全國城市排名第7位,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居副省級以上城市第2位,在全國率先步入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階段。本市先后被評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國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市,被列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試點城市。
報告指出,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近年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截至目前,全市登記備案的家庭農場達到6500家,年銷售農產品11.3億元。工商登記農民合作社達到1.2萬家,注冊成員40.1萬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2600多個,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到577萬畝。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3168家,年加工農產品能力超過1300萬噸,產值達到1300億元以上。
土地流轉面積達300萬畝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為農業農村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和托管服務等形式進入農業,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有效銜接起來,構建起市場牽主體、主體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業化運行機制,破解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如何提高經濟效益”的問題,將小農戶納入了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00萬畝,土地規模化經營率達到65%,帶動農戶入社率達到68%,農業綜合托管率達到59.2%,本市農業規模化、組織化水平均高于全國10個百分點以上。
同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助推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動農民致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自身資金、信息和技術等優勢,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采用新機制等,帶動周邊群眾發展高效農業,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現代農業園區913個,培育了藍莓、綠茶等一批特色農業小鎮,推動形成糧油、菜果茶、畜牧、海洋漁業等優勢主導產業集群。培育出嶗山茶葉、膠州大白菜、大澤山葡萄等一批著名農業品牌,帶動全市農產品注冊商標發展到1.9萬多個,“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926個,地理標志農產品居副省級城市首位。全市農民合作社直接帶動農戶60多萬戶,僅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16.8萬人,帶動農民增收117億元。
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297個 可以說,這一成績的取得青島上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明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指明了發展方向。
青島市堅持數量發展與質量提升并重,規范引導與示范引領并舉,努力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力量。在模式創新方面,本市既注重發揮好各類不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不同環節的獨特作用和優勢,又鼓勵不同主體間不斷創新經營模式,促進各類主體多業融合、抱團發展。積極推動籌建家庭農場協會,引導同區域同行業或業務密切相關的合作社成立聯合社,目前已有2個區市成立了農民合作社聯合會,合作社聯合社達到44家。引導合作社成員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實行收入保底加分紅。目前共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297個,流轉土地面積6.5萬畝,涉及農戶4.1萬戶,涌現出馬連莊、東石格莊、前我樂村等一批富有特色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典型。
三年財政支持1.6億元 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加為其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堅持將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作為實施農業項目的重要載體,把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農業綜合開發等各類農業財政專項和基本建設項目,委托給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實施。據統計,近三年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累計實施財政支農項目210多個、財政支持資金總額達1.6億元。還率先探索“四權”抵押試點,截至目前,全市“四權”抵押貸款累計達到16億元,其中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4.2億元、林權抵押貸款3.3億元,平度市被列為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縣。同時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互助試點、建立健全政企校對接機制、建立農村產權交易體系,等。如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成為推進農業行業精準脫貧的有效抓手,截至目前,全市200個省定貧困村成立農民合作社218家,600農戶、1387人實現精準脫貧。
■鄉村振興 將出臺支持新型 經營主體發展政策 本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在推進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其中,發展質量需要進一步提升。新型經營主體數量比較多,但還存在發展質量不高、規模不大的問題。家庭農場平均規模不足百畝,農民合作社平均規模30多戶,與農民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夠緊密。新型經營主體以農產品初加工為主,精深加工率不高,產品品牌知名度、美譽度不高,缺少在全國、全省叫得響的品牌。此外,輻射帶動能力需要進一步增強,相關扶持政策需要進一步落實。
下一步,本市將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完善扶持政策,強化指導服務,不斷增強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將出臺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政策體系,完善財政扶持、信貸支持、稅費減免、用地水電等措施;并將新型經營主體作為小微企業,落實相關優惠政策,支持其擴大規模、提升發展質量、完善利益分享機制。做大做強服務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年內制定出臺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和農業生產托管的意見,引導經營主體圍繞產前、產中、產后,開展技術服務、農資供應、市場營銷、農產品初加工等服務,拓展發展空間。
■人才引領 建新型經營主體人才庫 探索職業經理人制度 注重量質齊升,提高發展質量。堅持一手抓數量,一手抓質量,推動新型經營主體向主體資質化、生產專業化、產品品牌化方向發展。按照“邊發展,邊規范、邊提高”的思路,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內部運行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嚴格技術標準,開展商標注冊和名牌創建,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影響力。對家庭農場,重點落實生產記錄和財務收支記錄,提升標準化生產和經營管理水平。對農民合作社,重點落實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提升輻射帶動能力。開展示范創建,今年創建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各200家,示范社會化服務組織100家,樹標引路,力爭到2022年各類示范經營主體達到2000家以上。
還將強化服務指導,解除后顧之憂。建立政企校銀擔對接機制,搭建政府部門、涉農院校、金融機構服務新型經營主體的交流平臺。建立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人才庫,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等領辦或到新型經營主體工作,探索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每年培育1.5萬名新型職業農民,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人才支撐。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直報系統,加強運營監管和風險評估。健全市、區(市)、鎮(街道)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年底前實現涉農區(市)設立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全覆蓋、涉農鎮(街道)設立農村土地承包調解委員會全覆蓋、涉農村(社區)設立調解小組全覆蓋,妥善化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此外還將推進機制創新,激發內生活力。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