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曉琳 報道
半島都市報7月2日訊 6月29日晚,央行發布緊急通知,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實現100%集中交存。交存時間為每月第二個星期一(遇節假日順延),交存基數為上一個月客戶備付金日均余額。跨境人民幣備付金賬戶、基金銷售結算專用賬戶、外匯備付金賬戶余額暫不計入交存基數。記者了解到,2017年8月,央行支付結算司下發《關于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這一系列的政策多管齊下,7月份,第三方支付機構迎來多重監管,是否會引發“巨震”呢?
有人可能會問,提高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這些看起來與消費者并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確實沒什么直接關系,但間接關系比較大。支付行業主要通過支付手續費和資金沉淀進行盈利,尤其是對于大型支付機構而言,資金沉淀是其獲取利潤的主要方式。
對此,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億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律師認為,市面上的不合規機構容易造成私設“資金池”的問題,甚至有的機構發生了挪用客戶備用金事件。例如2014年12月,上海暢購企業服務有限公司造成資金風險敞口達7.8億元,涉及持卡人5.14萬人。合規不僅僅是對良性企業的保護,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
據介紹,小的支付機構日均沉淀量若在30億至50億,一年的銀行利息就可以達到1億以上,這樣的無風險套利放在大型支付機構上,那一年可以上百億。然而這樣的盈利模式碰上前述“有牌照的不如沒牌照的”情形,事實上打擊了支付行業合規的積極性,導致一場惡性循環。此外,董毅智表示,第三方支付行業仍呈現雙寡頭局面,就行業發展而言,垂直領域仍然渴求新企業黑馬的誕生。金融領域的規范為現在的頭號目標,但產品與企業的創新,也是行業發展的重要需求。第三方支付機構賺的利潤少了,這部分錢就有可能轉嫁到客戶身上。比如支付寶、微信轉賬已經開始收取手續費,今年8月1日起,微信信用卡還款還將取消免費額度,按每筆還款額的0.1%進行收費。
他也提到,“在本次斷直連、100%備付金之后,收取服務費這件事也是大勢所趨。越來越多的機構會收取服務費,不同點只在于機構能堅持不收服務費多久。支付寶最初推出不收取用戶服務費,使銀行一度陷入損失大量服務費的境地,即使如此,在去年支付寶、微信也都對免費提現額度作出了規定,這就是趨勢。”
[編輯: 張珍珍]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