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英娜(前排右三)、車仁俠(前排右二)一家人和妹妹一家人合影。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通訊員 夏慧
這兩天,來自蒙古國的青島媳婦布英娜的朋友圈留言爆滿了。因為上合組織峰會在青島召開,布英娜把青島的燈光秀、光焰晚會的焰火表演等發到了朋友圈里,蒙古國的親朋好友們都紛紛留言點贊,大呼青島太漂亮了。布英娜的妹妹一家更是經不住美景誘惑,于6月10日抵達青島旅游。自從嫁給青島即墨小伙車仁俠,這個來自上合組織觀察員國的姑娘就跟青島結下不解之緣。如今在青島已經定居4年的布英娜,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青島。
朋友圈秀青島引來娘家人 9日,隨著多國領導人相繼到達青島,青島進入上合時間,也成為世界的焦點。9日晚間,一場絢麗多彩的燈光焰火表演,不光讓青島市民的朋友圈為之沸騰,也讓來自蒙古國的青島媳婦布英娜的朋友圈刷爆了。“我前幾天就把青島的燈光秀、城市美景發到了朋友圈里,很多很多親朋好友、同學們都很羨慕,紛紛來點贊留言。昨晚我又把光焰晚會的圖片發到了朋友圈,大家都夸贊青島美翻了。”10日上午,在市北區合肥路街道布英娜的家中,布英娜操著一口流利的漢語說。
有意思的是,當天上午,布英娜的妹妹一家五口剛剛抵達布英娜位于青島的家。“我妹妹一家五口就是被我發的朋友圈給吸引來了。”布英娜笑著介紹,“他們一家都在蒙古國生活,妹夫工作比較忙,最近剛好有7天的假期,看到我在朋友圈里發的青島照片,他們都覺得真是太美了,所以直接就來青島了。”布英娜共有8個兄弟姐妹,一大家子總共40口人。因為布英娜經常“炫耀”青島的美,來青島定居4年的時間,布英娜在蒙古國的這一大家子人中,除了一個嫂子和姐夫因為工作太忙沒來過青島外,其他人都至少來青島旅游過一次,都愛上了這座城市。
上合組織峰會在青島舉辦,布英娜既高興又自豪。高興的是,“我的娘家人都來啦。”布英娜說的“娘家人”指的便是蒙古國總統及訪問團;自豪的是,作為青島媳婦,青島已成為她的第二故鄉,非常希望娘家人都能來感受一下青島的美麗和熱情。
“我有幾個蒙古國的同學這次也來參加上合青島峰會了,他們都給我發微信,說青島不僅美麗,而且照顧得特別周到熱情。讓他們很暖心。”布英娜一臉自豪地說,“我對他們說,青島做得好的地方可不止這些呢,讓他們好好感受吧。”
主動提議來青島定居 布英娜本名“布娜”,在蒙語中是“福氣開花”的意思。今年40歲的她,早在1997年就以公派留學生的身份,從蒙古國來到中國,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隨后,又繼續在人大攻讀國際組織法專業碩士。目前,布英娜在青島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在讀(四年級),主攻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的旅游可持續發展方向。
說起和老公車仁俠的相識相戀,這其中還有一段故事。原來,布英娜在人大讀書的時候,丈夫車仁俠在北京理工大學就讀,兩個人的校園相隔很近。一次偶然的機會,兩個人在同一個地方看書,進行了簡單的幾句聊天后覺得很投機,就互留了聯系方式。
“當時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有微信,就是留下了電話號碼。她讀完書之后就回國了,我也在北京工作了一年的時間,雙方一直都有聯系。”沒想到兩人擦出了愛情的火花,而重情重義的青島小伙車仁俠干脆辭掉了北京的工作,去烏蘭巴托找布英娜,兩個人走到了一起,成就了這段跨國姻緣。
在蒙古國工作生活了十年,夫妻倆育有三個兒子。就在小兒子3歲那年,布英娜提議來青島定居。“主要是考慮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另外,考慮到車仁俠的父母也上了年紀,所以2014年一家五口人搬到青島定居。現在,三個兒子都在青島的學校就讀,都說著一口流利的漢語。“大兒子都學會說地道的青島話了,有些我都聽不懂。”布英娜笑著說。
“這里的環境和飲食我都很喜歡,在這里生活我覺得很舒服。”每天早上7點半以前,布英娜就把三個兒子陸續送到學校,然后自己再去青島大學上課,日子過得非常充實。
更多蒙古國人愛上青島 如今,車仁俠主要從事中蒙經貿往來、資源開發等工作。雖然定居在青島,車仁俠和布英娜夫婦在蒙古國還開了一家外貿和培訓公司,“在蒙古國注冊了東方資源有限公司,將中國的設備、技術、服務輸送到那邊,同時也為去蒙古國做生意的中國公司,提供外語溝通等服務。”說起近年來的變化,讓布英娜和車仁俠感受最深的是中蒙日益密切的經貿往來,以及日益加深的文化交流。
“以前剛到蒙古國的時候,在大街上看到最多的是日本車。最近幾年,馬路上咱們中國產的車明顯多了起來。”車仁俠說,除此之外,像青島的電視、冰箱等家電,以及青島啤酒,都已經走進了蒙古國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青島的知名度在蒙古國越來越大。
“現在青島在蒙古國年輕人的心目中,是一座非常讓人向往、非常有活力的城市。”布英娜告訴記者,現在借著舉辦上合峰會的契機,青島的名氣在自己的祖國更進一步叫響。布英娜說,這幾年越來越多的蒙古國人都想來青島旅游,看看美麗的大海。“我相信隨著這次峰會的召開,以后肯定會有更多蒙古人來到青島旅游、留學、貿易、定居,我也希望更多的青島人能夠去蒙古國,促進兩國的交流。”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