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振興
18個“創客”團隊 讓空心村華麗轉身 □ 本報記者 王洪濤
實 習 生 張 義
用老屋改建而成的精致民宿,鄉土氛圍濃郁的干插墻、茅草屋,青翠的山巒,晚歸的農人……這一幕幕風景,出現在山東首個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村——沂南縣岸堤鎮朱家林村。
看到眼前的景象,誰會想到,三年之前朱家林村還是個只有留守老人、婦女和孩子的空心村。年輕人走出去了就不再回來,一半房屋久無人居。
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人才的振興。今年5月,我省印發《山東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針對鄉村人才問題提出一系列新思路,增強鄉村對人才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促進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新創業。
朱家林村一系列變化,正是因為村里聚集了一批來自五湖四海的“創客”。 “80后”宋娜,輾轉蘇杭等地做了五年設計師,是朱家林田園綜合體的設計師。來到朱家林村后,她和團隊決定“建造一所清凈心靈的棲居地,一座古村落式的美術館”。2017年設計落地,不像一般的鄉土重建,石砌干插墻、棗木屋脊榆木梁這些舊民居的特色一一體現在宋娜的設計中。村里空著的老屋,以村民入股的方式,被設計成民宿、青年旅舍。
改造后的朱家林村,有后現代氣息的民宿,有原木風的家庭旅館,鄉村美學館錯落其間……原本破敗的村落煥發活力。作為省內首批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朱家林田園綜合體已有18個創客團隊,涉及文創、設計、農業等多個領域,各項產業活力迸發。
朱家林村這個當初留不住年輕人的空心村,如今有源源不斷的新鮮力量涌入。“這100畝地,我已投入40萬元,目前還沒收入。但縣里有政策支持,土地租金暫免。”在朱家林村,“博士農民”邵長文知名度很高。這位生物學博士、臨沂大學教師,本著“讓老百姓吃上好東西”的理念,去年來到村里做了一名農業“創客”,流轉了100畝土地,實踐他的自然農法種植。政策的支持,讓他沒有后顧之憂。
“有情懷是好的,但情懷需要有人買單。”在朱家林村的青年創客會上,沂南縣委書記姜寧的這番話讓“創客”們大為感動。姜寧告訴記者,創業初期,“創客”有創意,但缺乏資金,需要政策伸一把手,給予強有力扶持,“不能計較一時,要看長遠。”
為吸引更多“創客”人才到朱家林村,沂南縣成立了朱家林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指揮部、田園綜合體管委會等服務機構,一位副縣長常駐朱家林村,為“創客”們提供服務。沂南縣還成立田園綜合體產業基金,支持和孵化有發展潛力的創意項目。
目前,朱家林村項目區內已有合作社31家、龍頭企業3家、專業大戶8家、家庭農場7家。社區中心、“創客”公寓等配套設施正在建設中。未來,朱家林村還將持續發揮“創客”基地孵化作用,帶動更多人返鄉創業。
產業振興
產業升級帶動 小村成功“逆襲” □ 本報記者 張海峰
本報通訊員 鄧美平 劉明曉
眼下,正是西紅柿成熟的季節,夏津縣東渡口驛村古渡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李慶忠和妻子正忙著采摘。“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從種糧食改成種蔬菜,收益翻了好幾番。”李慶忠高興地說,“今年我們計劃把種植面積擴大到15畝,每畝最高收益能達1萬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村支書劉德華對此深有感悟,“東渡口驛村必須走種植產業轉型和農村現代產業發展的道路。”
過去,東渡口驛村以種植小麥、棉花為主,老百姓過著“土里刨食、靠天吃飯”的日子,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窮則思變,村支書劉德華意識到要想富,必須調整種植業結構。
通過考察學習,他發現種植小拱棚無公害蔬菜投資小、好管理、見效快,于是帶頭發動群眾成立無公害蔬菜種植合作社,與種業公司簽訂優質蔬菜種子協議,與化肥農藥廠家建立業務關系……說干就干,初期的200畝小拱棚產出綠色無公害菠菜,每畝收益達5000元。目前,東渡口驛村全村700多戶加入合作社,社員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5萬元以上。
依靠種植業的產業升級,東渡口驛村讓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良性循環,進一步完善了鄉村產業體系。
大學生村官閆慶玲發現東渡口驛村有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優勢:當地棉籽殼能為食用菌生產提供原材料;大棚的建設基礎,也適合發展食用菌產業。閆慶玲決定自己先帶頭試驗養殖,有了效益后再向村民推廣。她先后失敗了14批次,損失了將近1000個試管、500多個菌包,最終獲得成功。
閆慶玲帶頭成立了圣鑫源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社員提供全套生產資料供應、技術指導和銷售咨詢服務。2017年,已有50余戶農戶入社,合作社年產值達200余萬元。
以古渡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圣鑫源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依托,東渡口驛村的第一產業獲得長遠發展。以天宏紡織公司、金凱瑞電子科技公司為主的第二產業轉型,更為東渡口驛村產業發展“添磚加瓦”。
位于東渡口驛村的山東金凱瑞電子科技公司負責人李德善介紹說,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企業高薪聘請多名技術人員負責產品研發,是全國僅有的擁有核心技術專利的四家單位之一。他們生產的電動車控制器供應時風集團、比德文等100多家企業,產品供不應求。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樣一家高新技術產業公司,竟然是由一家紡織公司轉型而來的。其前身天宏紡織有限公司,由于棉紡織行業形勢低迷主動轉型,投入資金發展電子項目,從而打破“棉”字當頭的單一格局,跨界轉向高新技術產業,走出了一條轉型升級的新發展路子。
組織振興
班子強起來 村民富起來 □ 本報記者 丁兆霞 杜輝升
本報通訊員 解玉升
沈海高速嵐山出口東側,紅花綠樹掩映之中,有大片紅瓦黃墻的二層小別墅,這里就是日照市嵐山區安東衛街道的辛莊子村。“市級生態村”“省級文明村”“全國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這些閃閃發光的“金字招牌”,辛莊子村一一攬入懷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我們村這些年取得的成績,就是因為在這些方面作了諸多努力。”辛莊子村黨支部書記侯加明說。
65歲的侯加明已經當了辛莊子村多年的“領頭羊”。他上任時,村兩委班子幾近癱瘓,村里棘手的事有三件:一是賬目不清,很多賬找不齊;二是用電不正常,村干部不交電費,村民拖欠電費,每月3000多元電費,村集體得墊付1000元;三是“黑土地”多,不少村民種著地,村里賬上卻沒有登記。
辛莊子村面貌的大變化,始于一項創新的辦法:“白紙黑字紅手印”——凡是村務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項,絕不搞“一言堂”,而是統一民主表決,同意的就簽字、按手印。根據“紅手印”的多少,意見一致的事就拍板定案,意見不一致的就不辦或者緩辦。
“黑土地、人情電這些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公開、不公平、不公正。把需要集體決策的重大事項公開,與會的黨員和村民代表同意的就按上手印,不同意的就不按,按大家商議的意見辦,這樣能從根上杜絕不公的出現。”侯加明說。
到今年5月11日,辛莊子村的“重大事項會議決議”記錄單已經積攢了厚厚一摞,存滿了十多個檔案盒。這些年來,辛莊子村的重大事項審議情況都一一記錄在案,張張都有黨員和村民代表的紅手印。如今,辛莊子村的“治村方略”已小有體系,并頗有成效。對此,侯加明的心得是:“要做好群眾工作,就得走群眾路線。”這說起來樸素,實際上就是要給權力上一把“鎖”,只能為公,不能為私。
侯加明的一位堂姐,年輕時就當村干部,出嫁后又主動回來照顧身體不好的父親,侯加明非常敬佩她。村里搬遷時,她來找侯加明想要塊宅基地蓋房子,被侯加明一口回絕,“如果是個人的事,我想盡辦法幫你,但凡是涉及集體的事,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親老子、親兄弟都不行。”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辛莊子村支部強了,村民心齊了,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生態振興
葡萄山谷美 釀出好日子 □ 本報記者 董 卿 從春龍
本報通訊員 高 林 衣 麗
“村里環境美,引得酒莊來,很多北京、濟南的游客也來我們村玩。瞧,村里的民宿都滿滿當當了。現在,村里有勞動能力的都在酒莊上班,大家腰包鼓啦。”作為拉菲(蓬萊)酒莊葡萄園區的生產隊長,黃傳國每天帶領五六十名村民在葡萄園里勞作。村里發展鄉村旅游的規劃,讓他充滿期待。
拉菲(蓬萊)酒莊位于蓬萊市大辛店鎮的木蘭溝村。黃傳國聽說法國人熱拉爾·高林在蓬萊為拉菲酒莊選址,悄悄把他拉進自己家里,拍著胸脯對他說:“我把老房子騰出來給你住,我去養豬廠住。”
木蘭溝的青山綠水和老黃的熱情打動了高林。注冊、奠基、種下第一棵葡萄苗……木蘭溝這個默默無聞的小山溝,名氣漸漸大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里面蘊含的道理,在木蘭溝得到了生動證明。走在村里的旅游大道上,綿延的丘陵滿眼都是蘋果樹、葡萄樹。放眼望去,逃牛嶺、仙島等6家酒莊隱現于山野之中。
木蘭溝村有350口人,除了在外打工的,其他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幾乎都到葡萄基地上班了。黃傳國告訴記者:“每月工資3000塊,周末雙休不耽誤自家果園管理。”
蓬萊的葡萄、蘋果等果樹種植發展早、面積大、基礎好,為發展相關產業提供了良好條件。蓬萊市葡萄與葡萄酒局局長姜福明認為,葡萄、蘋果種植綠化了木蘭溝,良好的環境與葡萄酒產業一起吸引游客。蓬萊將抓好全國海岸葡萄酒知名品牌示范區創建,鼓勵引導農民融入到葡萄酒產業當中,就地轉變為“產業工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今,徜徉于綠意盎然的葡萄園,品鑒自釀的葡萄酒,還可以體驗法式簡餐,夜宿“酒”味十足的民宿……蓬萊文旅集團與木蘭溝村合作推出一期十幾處民宿,已正式對外營業。
連日來,蓬萊農工辦副主任孫進杰,每天都陪著北京一家規劃設計院的工作人員下鄉,他們的足跡遍布蓬萊南部的丘山山谷。“市里成立了木蘭溝片區指揮部,著手打造丘山山谷田園綜合體。蓬萊市準備將丘山片區各板塊打通,整體提升,作為一個田園綜合體來提升。”
“依托丘山山谷葡萄基地及拉菲等6處知名精品酒莊、9個美麗鄉村,這里將形成國際酒莊文化體驗、鄉村旅游服務、濱水生態度假、道教休閑養生、生態農業觀光等五大主題板塊。”蓬萊旅游局局長王麗麗說。
黃傳國對于這一宏大規劃的理解很質樸:“守住這綠水青山,把環境打造好,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到村里來,這葡萄山谷就變為金山銀山啦。”
文化振興
山村孝文化 凝聚精氣神 □ 本報記者 宋學寶 馮硯農
5月24日上午,青州市王墳鎮侯王村村委會議室里,村黨支部書記馮先家正與投資商商討項目推進事宜。他介紹說,村北的黃巢洞景區即將開工了,規劃面積3.72平方公里,一期預計投資1.7億元,建成后一年可接待游客60萬人次。
侯王村能引來這樣的大項目,是很多村民過去做夢也難想到的。地處青州西南山區的侯王村,原本是個出名的“矛盾村”——村里今天這戶鬧分家、明天那戶鬧糾紛,根本顧不上村莊建設和經濟發展。村兩委幾經商議,認定必須先改變村民的精神面貌,只有村里風氣正了,才能抱團搞好發展。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馮先家特別注意到,今年我省印發的《山東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強調,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促進文化興盛,提振農村精氣神,加快形成齊魯鄉村文明新風尚。
用傳統優秀孝文化提升村民精氣神,是侯王村選定的突破口。為讓村民知孝、行孝,除了加強思想教育,侯王村建起了一整套監督檢查機制和表彰激勵機制。村里制定了贍養標準,成立了監督委員會,堅持每季重點走訪,半年逐戶檢查,年終評比總結,并對落實情況層層評選,賞罰嚴明,在全村形成了一種孝親敬老“比、學、趕、超”的良好風氣。
走進侯王村的大街小巷,90%以上村民家門口都懸掛著“孝德人家”和“慈孝人家”的匾額。可別小看了這幾個字的含金量,其評選過程極其嚴格。侯王社區黨總支副書記李長剛說,侯王村有一支由37名老黨員干部、退伍軍人、退休教師、退休職工、有較高威望的老年人等組成的“五老”參事議事小組。“五老”參事議事小組定期詢問子女撫養費、醫藥費等的落實情況,每季度進行一次檢查打分,表現優異的列入“孝心榜”,推薦進行表彰;表現不佳的則列入“不孝榜”,在村內公示通報。每年老人節,村里都要隆重舉行孝親敬老先進典型表彰大會,這在全村形成了良好的帶動示范效應。
村里還投資30多萬元建成孝德文化廣場、孝文化圖書室、孝文化長廊;利用微信群這個線上陣地,以鄉情為紐帶吸引侯王籍在外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土文明。
以孝治村以來,侯王村的風氣明顯好轉,呈現出了和諧友善的嶄新氛圍,村民的精氣神得到了極大提升。馮先家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村里過去一兩個月都完不成的事情,現在通知發下去第二天就能完成。”
人心齊,泰山移。侯王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這個以孝聞名的村出名了。每到節假日,到村游覽的游客最高達七八千人。一些有眼光的投資商也將目光投向這里。“黃巢洞景區項目,就是投資商主動找上門的。”李長剛告訴記者。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