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科護士在病房照顧患兒(資料片)
據新華社電 打開手機APP,手動下單,即可呼叫護士到家中提供打針、輸液、換藥等服務。當下,山東、福建等地悄然興起“共享護士”醫療模式,醫療衛生領域搭上“共享經濟”快車,專家呼吁盡早制定相關規范,健全管理制度。
記者6月2日通過應用搜索發現,多款手機APP推出“共享護士”服務,內容包括居家養老、中醫理療、上門催乳、術后護理等,通過線上接單、線下服務的方式滿足用戶不同的護理需求。
記者通過電話采訪一款名為“護士到家”APP應用平臺客服人員被告知,用戶手機下單后需要等待約20分鐘的審核時間。審核通過后,在平臺注冊的護士便能在線接單。該APP應用平臺客服人員還告訴記者,在線注冊的護士必須取得執業證書或專業技術資格證,并具備一定年限的從業經驗。為降低醫療風險,該APP應用平臺還免費為醫患雙方投遞保險。
“人老了,行動不便。遇到頭疼腦熱,讓護士到家里打針輸液,感覺很方便。”年過花甲的濟南市民楊馥坤告訴記者,“共享護士”能解決許多老人就醫難的問題,尤其是臥床不起、行走困難的人。但老年人對手機軟件操作不熟悉,預約過程則需要子女幫助。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護理部主任林興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共享護士”是“互聯網+醫療健康”模式的創新和嘗試,讓患者在家看病、治病,減少路途奔波,有利于解決居家養老常見的護理問題、延伸出院患者的護理服務。“對護士個人而言,則能實現自我專業價值,提高收入水平。”
任何新興事物的出現都是一把“雙刃劍”。林興鳳說,患者護理需求分不同層次,而“共享護士”專業水平和能力差異較大,工作經驗一兩年到十余年不等。若是復雜病癥讓經驗尚淺的護士提供服務,可能出現醫療風險,責任難以界定。“行業準入標準和法律監管亟待跟進,保障新醫療模式健康發展。”
北京德恒(濟南)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張琥認為,護士是取得執業證書并在醫療機構進行過執業注冊的專業護理人員。而眼下在執業醫療機構之外提供有償服務的“共享護士”服務行為,同樣屬于執業活動。按現有的執業管理規范,可能被認定為違法執業。
“共享護士”現象的出現,牽涉到能否放開護士多點執業問題,張琥建議,相關制度要及早出臺,對新型醫療服務加以管理,如將定點機構執業改為定區域執業等,適應護理市場發展和民眾健康需求。
轉自:大眾網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