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是明媚的,也是容易曬傷的,更是各大廠商賣力推銷防曬品的時節。到底該怎么在錢包和健康之間,找到平衡呢?
下面,我們就盤點一些常見的誤區,幫助大家更好地選擇和使用防曬品。
1. 某某人群不需要防曬 這種說法特別常見,比如男人不需要防曬、孕婦不需要防曬、皮膚黑的人不需要防曬、嬰兒不需要防曬,等等。究其原因,是對紫外線有誤解。
防曬防得是紫外線,更準確地說,防的是中波紫外線(UVB)和長波紫外線(UVA)。
中波紫外線穿透力差,一般只能到達表皮基底層,但是能量強,倘若劑量足夠,可以直接傷害細胞的蛋白質和遺傳物質,引起細胞損傷乃至皮膚癌變;長波紫外線穿透力強,可以穿過表皮、直達真皮淺層,不過能量小,只能通過產生自由基等有害物質,間接傷害皮膚,引起皮膚色素沉著、加速皮膚衰老。
在傷害皮膚這件事上,紫外線是徹底的,也是一視同仁的。不管是誰,只要接受了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就有可能出現日曬傷、光老化,乃至皮膚癌。[1]
研究表明,正確運用防曬品,可以顯著減少皮膚癌發病率[2]。所以,防曬不分人群,不論男女老幼。
不過嬰兒,特殊一些。防曬品上市之前,需要做毒理測試;而這些測試,通常以成年人為主要對象。加上嬰兒皮膚嬌嫩,使用之后,可能會出現一些意料外的副作用,比如皮疹。因此,對于6個月以下的嬰兒,應該以物理防曬為主,避免陽光直射是第一原則。即使不得不出門,也應該挑選日曬不強的時間、細心挑選衣物、使用遮陽傘。
2. SPF越高越好 根據原理,可以把防曬成分分為兩類:一類是紫外線遮蔽劑,一類是紫外線吸收劑。前者,好比科幻作品里經常出現的防護罩,可以把紫外線擋在皮膚之外;后者,則像很多軍事演習里出現的誘導彈,犧牲自己,把紫外線攔截下來。[3]
隨著技術的發展,兩類防曬成分都不斷增多,該怎么評價一款防曬品的效果呢?
有兩個指標。一個是SPF,一個PA。
SPF對應的是中波紫外線。中波紫外線可以引起紅斑,而紅斑的出現,與中波紫外線的劑量有關。假如,裸露皮膚接受A劑量的中波紫外線后出現紅斑,涂抹某款防曬品后,出現紅斑需要的紫外線劑量變成了B,那么,B/A,就是這款防曬品的SPF值。
PA對應的是長波紫外線,長波紫外線可以導致皮膚變黑。PA的測量與SPF類似,只不過把“最小紅斑量”改成了“最小持續性黑變量”,其結果,同樣是一個比值。[4]
所以,SPF當然是高一點好,但不是高了就好。一方面,要注意PA值,能同時阻擋中波和長波紫外線的防曬品,才可以為皮膚提供全方位的防護;另一方面,SPF關注的是紫外線照射劑量,而不是時間,要學會根據日照情況,靈活選用。
3. 只要涂了防曬劑,就不用擔心曬黑 還要看是怎么涂的。
每平方厘米的皮膚涂抹2毫克防曬品,是最佳劑量,多了稍嫌浪費,少了則不足以保護皮膚。有研究顯示,其實多數人使用的劑量都不達標,實際獲得的防護力,可能只有產品標識的20~50%。[5]也就是說,你買了個SPF30的防曬劑,如果涂得太少,實際效果可能只有SPF6……
所以,要舍得用,要涂抹均勻,不放過任何一寸裸露的皮膚——要牢記,SPF和PA都是根據紫外線劑量計算的,如果外出時間較長,必須根據紫外線強度適當補涂。
4. 長期使用防曬劑會導致維生素D和鈣缺乏 理論上是這樣。
人體可以在中波紫外線的照射下,把膽固醇轉變為維生素D,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吸收。反過來說,如果長期使用防曬品,把中波紫外線擋在外面,人體不就沒辦法合成維生素D、進而缺鈣嗎?
然而,現實并非如此。多次大規模調查顯示,使用防曬劑,不會影響維生素D的水平。[6]原因可能有二:第一,正常的飲食,可以提供足量的維生素D,供人體使用;第二,多數人可能并沒有正確、足量運用防曬品……[2]
5. 口服防曬劑可以代替外用防曬劑 這個事兒有點復雜。
前面我們提到,有兩類防曬成分,一類像防護罩,一類像誘導彈。其實,還有一些其他的物質,也能為皮膚提供保護。這些物質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E、類胡羅卜素,火爆“朋友圈”的白絨水龍骨(Polypodium leucotomos,PL)提取物等等。
它們的原理是相似的,都可以清除自由基、減少紫外線對人體的損傷。換句話說,這些物質好比是飛機上的機師,通過快速修復,使飛機正常飛行。
那么,問題也就來了:首先,修復應該是最后一步,論防護,能量罩應該第一位的;其次,這些物質雖然顯示出了一定的防曬能力,但是,防曬效果不明確、不突出,有些研究認為口服它們對防曬的意義不大,[7]有些則認為,通過提升劑量,或許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
好消息是,這些物質并沒有什么毒性,多一個研究方向,總是好的。具體怎么選擇,就看諸位讀者了。
[編輯: 焦琳]
相關專題:
市北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