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5月21日消息 在剛剛結束的第六屆亞洲角膜年會上,山東省眼科研究所謝立信院士榮獲亞洲角膜基金會(ACF)學術成就獎,該獎項旨在表彰在角膜病診療和防盲治盲事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這是中國大陸眼科專家首次獲得該獎項。
亞洲角膜基金會理事Richard Fan教授和Ma Dominga Padilla教授共同為謝立信院士頒獎
謝立信院士獲亞洲角膜基金會學術成就獎 謝立信院士先后擔任亞洲角膜學會首任副主席、榮譽主席,在第六屆亞洲角膜學會學術會議開幕式上,做了30分鐘專題報告“My 50 Years’ Work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rneal Diseases”,回顧了他50多年來為預防和治療角膜疾病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為眼科疾病診療奉獻五十余載 1965年,謝立信教授從山東醫學院畢業,在濰坊醫學院創建眼科并從事了25年臨床和科研工作。1987年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留學深造,到1991年在青島創建山東省眼科研究所,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眼科所從創業最初的3個人發展到現在跨越濟青兩地,擁有兩所三級甲等眼科醫院、山東省眼科學重點實驗室、多個國家級和省級平臺,職工超過600人,每年完成門診40萬人次、手術4萬余臺……謝立信院士通過老照片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向眾多參會的年輕眼科醫師展現了他50余年在眼科領域艱苦奮斗的歷程。
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作為中國角膜病專業的領軍者,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謝立信教授是我國角膜病專業的領軍者,中國眼庫建設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在感染性角膜病、眼內植入緩釋藥物、生物工程角膜及糖尿病性角膜病變等領域取得了眾多開創性成果。1981年在中華眼科雜志上發表了第一篇關于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文章,至今已累計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1989年,謝立信教授提出了角膜植片內皮細胞功能失代償的臨床醫學診斷標準,創造性地用活性密度代替活性率,完善了評價內皮細胞活性的方法。1989年,“穿透性角膜移植術后角膜植片內皮細胞功能失代償的研究”獲得了我國眼科學領域的第一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感染性角膜病領域,謝立信教授確立了“不同真菌菌絲在角膜內存在水平或垂直不同生長方式”的創新理論,提出板層角膜移植術應是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最佳手術方式,研究成果被寫進美國權威角膜病學專著《Cornea》。
致力于人才培養,桃李天下 謝立信院士在擔任全國角膜病學組組長的10年期間,完成了《感染性角膜病臨床診療專家共識》,在全國28個省份進行了超過百場學術研討,2009年至2012年間,謝立信教授團隊對感染性角膜病的流行病學調查,覆蓋從黑龍江、青海、湖北、山東到云南、廣東等10個省份近20萬人群,為臨床和科研工作開展積累了大量第一手數據。
謝立信院士時常說起,他事業的成就感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為眼病患者驅走黑暗,重現光明;二是創建了山東省眼科研究所,這個單位從無到有,為當地的老百姓解除眼疾發揮了重要作用,更為年輕的后輩搭建了一個學術平臺;三是到目前為止培養了100多名研究生,現在這些學生分布在全國各地,他們中很多已成長為中堅力量,為我國眼科專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記者 孫貼靜
[編輯: 王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