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西藏網訊 勒門巴民族鄉俗稱“勒鄉”,位于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縣西南部,四周群山環繞、海拔低、氣候好、植被茂密、物種豐富,是門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同時也是全國重要的邊境鄉鎮之一。勒鄉下轄勒村、賢村兩個行政村和四個自然村。2017年底,勒鄉常住54戶,共140人。在這片“天然氧吧”里,勒鄉百姓靠著黨的好政策和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過上了令人艷羨的生活。
巡邊、護林是職責,政策兜底是保障
這天是勒村村民達瓦次仁巡邊、護林的日子。58歲的他走在巡邊隊伍中間,步伐矯健,身手靈活。在這片密林之中,即使是巡邊隊員也不敢掉以輕心。為了防止迷路,達瓦次仁不時地用隨身攜帶的刀具在巡邊路上留下標記。
圖為達瓦次仁在沿路做標記,以防迷路
10多年來,一周兩到三次的巡邊工作,讓達瓦次仁真正地了解了這片山林,也總會偶遇這里的野生動物。“這里有熊、野豬、猴子、四不像,還有好多叫不上名字的動物,動物雖多,但是沒有遇到過它們傷害人。比起動物的威脅,更多的還是擔心雨天路滑,容易摔倒受傷,擔心冬天天氣干燥,發生山火。” 達瓦次仁說。
每次輪到達瓦次仁巡邊,他總是特別仔細和認真。達瓦次仁說,現在黨和國家對我們的政策這么好,我們一定要認真工作、盡職盡責,牢記使命,守土固邊,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的好政策。
圖為巡邊隊員在密林中前進
“我們這邊的每一位成年農牧民群眾都是巡邊、護林員。像達瓦次仁這種情況,每年有5000元的巡邊補貼、9000多元的護林補貼和3000元的草場補貼等等。目前為止,我鄉140人只有一戶一人為農村低保,只有6戶16人為城鎮低保。政策兜底,保證了每一位農牧民的生活質量。”勒鄉黨總支書記李佳說。
合作社入股、分紅,群眾靠雙手實現就業增收
在勒鄉,蜿蜒的娘姆江曲旁,一群采茶人正唱著歌,手指上下飛舞,把嫩綠的芽尖摘下扔進背著的小竹簍里。28歲的姑娘維色正在忙碌著。“平常我們有二三十個人一起采茶,今年的采茶季剛剛開始,我們就趕緊過來采摘了。平常一天大約能采七八斤,一天能有130元的收入。如果是到制茶車間還會有另外的一份收入。”維色一邊采茶一邊說。
圖為維色在展示新采摘的茶葉。
2011年8月,為了將勒鄉原有的茶葉產品推廣開來,利用產業實現脫貧增收,發展農村經濟,勒鄉成立了勒門巴民族鄉茶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由部分勒鄉勒村、賢村村委會班子成員、農牧民群眾共計100人組成,主要經營茶葉種植、清茶加工、嫩茶加工以及銷售。現有茶田693畝,其中老茶田144畝,新采摘茶田66畝。剩余483畝計劃每年采摘一部分直到2020年完全能采摘利用。
針對以前茶葉栽種分散,加工方式粗糙,管理粗放,茶葉品質不高、價格低、市場知名度不高等問題,勒門巴民族鄉茶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實行“走出去,請進來”的發展模式,組織人員外出培訓,學習技術,并邀請安徽祁門紅茶種植基地專業人員前往合作社進行技術培訓。在提升茶葉品質的同時豐富種類,現在已經有綠茶、紅茶、速溶茶等多個產品。新的茶葉包裝“勒倉蓮”已經完成提檔升級。高海拔加上充足的雨水,使得這種純天然生長的有機茶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市場供不應求。
圖為加工制作好的紅茶
2017年,勒門巴民族鄉茶葉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共加工出茶葉17782.86斤,共創收2055105元,茶葉合作社每戶每年每畝分紅5000元,加上土地租金和在合作社的務工收入,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410.47元。
特色城鎮建設,打造宜居、宜商環境
2017年12月底,歷時三年的勒門巴民族鄉特色城鎮建設圓滿完成。并于2018年2月舉行特色城鎮搬遷入住儀式,農牧民群眾喬遷新居。
據勒鄉黨總支書記李佳介紹,該項目主要劃分了政務服務中心、居民區和商業區三個功能區,總投資1.05億元,一期建設項目投資7765.28萬元,建設了勒村民房24戶。房屋資金方面,群眾自籌占60%,剩余40%由國家出資。13戶小戶型,群眾需自籌25萬元,11戶大戶型群眾需自籌30萬元。勒村群眾按時足額收繳到位,自籌資金達到670余萬元。
圖為勒門巴民族鄉特色城鎮的居民區
整個特色小鎮街道整潔,花園散布,建筑掩映在四周的綠色之中。房屋入住以后,鄉政府積極鼓勵群眾投身第三產業,借助于勒布溝風景區的旅游產業,有6戶群眾經營起了農家樂,最高收入達到1萬元。
住在村口的古如經營著一家農家樂和小商店。古如家的房屋是特色城鎮中217平米的大戶型,古如自己一次性掏了30萬元,并進行了精美的裝修。走進古如家,小小的商店就在進門處,商品雖不多卻支持微信支付和刷卡消費。墻上貼著大大的微信支付和wifi密碼。
圖為古如家小商店柜臺上刷卡支付的POS機
說起現在的房子,古如很是滿足:“之前住在這里,90平米的房子是木石結構的,很不安全,屋頂的鐵皮因為常年下雨很快就會銹掉,一到下雨天就漏雨。路也不好走,由于勒布溝里雨水較多,整天一身泥。居住環境沒有什么舒適性可言。現在住到這個小鎮里面,房子很新,也很安全。路也修成了水泥路,通了電,也通了網絡。現在響應政府號召,我家里也開了農家樂,收入還算不錯。農家樂里一共有6間房,每個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現在能有這么好的生活,真的感謝黨和國家啊。”
黨員干部示范引領,轉變意識助力脫貧致富
據勒鄉黨總支書記李佳介紹,現在勒鄉共有臨時黨支部7個,目前已建成5個,還有2個在著手建設當中。臨時黨支部的建設加強了干部與群眾的聯系,轉變了群眾觀念,在脫貧致富、固國守邊方面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
在勒門巴民族鄉特色城鎮中,黨員干部建立了黨員干部連心卡,每名干部幫扶一家農家樂。把“常進群眾門”“會說群眾話”“樂解群眾憂”“實幫群眾困”“深知群眾情”“真交群眾心”作為評判全鄉黨員干部開展群眾工作的六把“標尺”。力爭“一名干部幫到底,結對幫扶更貼心”,深入農牧民群眾訪貧問苦,解決實際困難。
圖為李佳(右一)在給建檔立卡貧困戶講解惠民政策,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
在賢村的特色農產品種植方面,黨員干部積極宣講,轉變群眾“等、靠、要”的理念,帶領雙聯戶開墾了5畝荒地,進行青椒種植,實現增收15000元左右。在深加工方面,黨員干部計劃帶頭引領群眾把干辣椒磨成粉,方便存儲和銷售。
“現在的巡邊路上,每一支巡邊隊伍都有一名黨員干部作為隊長,與農牧民群眾一起巡邊、護林。巡邊過程很好地加深了我們黨員干部和農牧民群眾的聯系。通過與農牧民群眾的深入溝通,走到他們中間去,了解他們對守邊衛國的理解和在實際生活中的需求、存在的困難,‘對癥下藥’,才能有效地實現精準脫貧,”李佳說。(中國西藏網 記者/趙耀)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