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證云 讓司法更有效率(大數據觀察·云)
——看全程在線如何提升服務體驗
本報記者 姚雪青 邵玉姿
核心閱讀
近年來,隨著出國旅游、留學人數逐年增加,辦理公證的人數也與日俱增。如何讓群眾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蘇州通過建立“公證云”,公證業務從受理到出證時間縮短為平均85小時。語音、網頁截圖等各類電子證據出現在案件審理中的情況越來越多。“公證云”讓人可以隨時隨地用手機進行錄音、拍照、網頁截取,實時同步保管到公證處數據庫中;在廈門,還能解決送達存證難問題,推動法院審判工作精細化管理。
小長假之前,蘇州市民張女士計劃和朋友出國自駕游。為了在國外租車自駕,需要辦理一個駕駛證公證。在她的印象中,辦理這項公證需要提供身份證、戶口簿和駕照原件等,至少在申辦和取證時需各跑一趟公證處。這對于平時工作忙碌、請假困難的張女士來說是個麻煩。想來想去,便向公證處打電話咨詢。
“不麻煩,在手機上就能隨時操作。首先,打開微信或者下載APP……”在電話那頭,公證員向她介紹了蘇州“公證云”服務。張女士按照對方告知的步驟進行操作:打開APP,在“城市服務—公證”平臺上填寫申辦信息,再上傳資料照片,幾步就完成了,當天就收到了系統發來的審核完成、可以付款的提示。張女士告訴記者,在完成支付后,等收到取證通知,只要跑一次公證處就可以拿回公證書,“現在辦事這么方便,有點出乎意料!”
指尖辦公證,隱私有保護
如今,很多人像張女士一樣,更習慣借助移動終端和互聯網來處理日常事務,而單純依靠傳統公證服務“坐堂辦證”模式正在改變。“申請人最多跑一次即可拿到公證書。”蘇州市司法局局長王侃介紹。蘇州市今年以來逐步實現網上辦證從PC端向移動端轉變,先后在微信公眾號、微信城市服務、無線蘇州、看蘇州APP等平臺開設辦證端口。
蘇州市司法局公證管理處處長侯詠梅說,“公證云”的優勢是通過手機操作就能完成,拍攝證明材料、身份信息一鍵上傳,大幅縮短辦理時間,隨時隨地申請與繳費。目前,通過“公證云”服務,可以一站式在線辦理出國留學、旅游、探親等涉外公證及電子數據存管保全等事項。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服務平臺通過多層加密技術處理和分級操作權限,能有效保障申請人信息安全。
據介紹,蘇州市“公證云”服務分為門戶型和窗口型兩類。門戶型,是當事人通過某公證處的官網或微信服務號在線辦證。這種形式開通流程簡易,不需冗雜的審核程序,即開即用、省時省力。窗口型,是多家公證處的在線辦證端口集中部署在某個移動端APP,由當事人根據需要選擇相應公證處在線辦證。
截至2018年3月底,蘇州市已有7家公證機構開通“公證云”平臺,覆蓋率達70%。全市“公證云”移動端已辦理各類公證事項1490件,解答咨詢13000余人次。下一步計劃至2018年6月底前,全市公證機構將實現“公證云”服務全覆蓋。同時,不斷優化“公證云”服務平臺功能,增加公證事項受案范圍和辦證預約功能,探索公證申請、受理、審核、出證、繳費、送達“全程在線”服務新模式,打造“流動的蘇州公證”新體驗。
“云端”存證據,維權更放心
目前,越來越多的侵權證據以電子材料形式保存,可是電子證據易消失,也易被篡改,導致維權難。除了在線公證申請,“公證云”平臺還推出了電子數據公證保管功能,只要注冊為用戶,便可以隨時隨地用手機進行錄音、拍照、網頁截取,實時同步地保管到公證處數據庫中,在需要時即可向公證處申請出具公證書。廣東的陳先生就通過這一功能成功維權。
去年,陳先生在某公司設在網絡平臺的旗艦店上購買了3支宣稱是國檢二等一級的野山參。收到貨后,他發現產品與描述并不相符。與商家溝通無果后,陳先生便以虛假宣傳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公司退還相應價款并進行3倍賠償。為了舉證,陳先生通過“公證云”平臺對店內宣傳頁面和產品描述頁面進行了網頁舉證,同時運用平臺上的“見證實錄”模塊對取證全程進行錄制,并向公證處申請出具了公證書。在庭審中,根據陳先生提交的公證書及相關證據,法院判定該公司的行為屬于虛假宣傳,構成價格欺詐,最終支持了陳先生的訴訟請求。
目前,“公證云”平臺已與全國25個省份超過700家公證機構進行對接合作,在線申辦申請量近4萬件,注冊用戶數達15萬余人。
智能助送達,結案提效率
針對法院送達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人力不足、資源重復投入、送達進度難掌控、送達效果難分析等問題,2016年11月,廈門市鷺江公證處與思明區人民法院達成合作,成立“訴訟與公證協同創新中心”,僅用半年時間就成功研發了集約送達智能管理平臺并實現上線使用。
“以往,一年就有3萬多案件,送達只能靠分散式派送,送達人信息碎片化、人難找、進度難把握、效率也低。”思明區人民法院副院長張嶸說,送達問題是法院受理案件的老大難問題,有一些走簡易程序的民事訴訟案件,光送達這一環節就耗費了一個月以上時間,只剩下很短的時間留給法官開庭審判,極大地影響了結案的效率和質量。
“現在通過平臺的電子送達功能委托派送,不僅讓法官從送達工作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精力專注于審判,同時,送達也從原來平均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縮短到了14天,送達率大幅度提高。”通過收集當事人的聯系方式、地址等數據,集約送達智能管理平臺建立了當事人信息庫,并自動形成對多個地址的當事人進行各地址送達成功率的分析。在法院通過平臺發起送達請求時,系統就會自動抓取當事人相關信息,自動生成文書材料,通過派單的形式,由訴訟與公證協同創新中心的送達員進行集中派送。
打開平臺移動端、選擇最優路線導航、到達目的地后打點定位、拍攝照片和視頻上傳……這是上門送達員小周每天都要重復的工作。為了解決送達存證難的問題,減少不必要的爭議,平臺開通了電話錄音、照片及視頻在線存證的功能,法官、管理員可以通過平臺隨時查看案件送達整體流程、送達記錄等信息,實現送達環節的可追溯化管理。
除了送達問題的改善外,平臺還推動了法院審判工作的可視化、標準化、專業化,實現了精細化管理。卷宗自動歸檔、文書自動生成、信息自動推送、服務自動公開、統計自動分析……“通過平臺,不同環節、不同部門間都得到了實時有效的溝通,我們可以隨時查閱到每個具體案件的進展,真正實現了全院審判的動態管理。”對于集約送達智能管理平臺帶來的新變化,張嶸感慨道,“以前全院送達工作的開展類似于游擊戰,現在我們是信息化集團軍作戰。”
對送達環節的整體把握和審判工作的可視化管理直接推動了案件辦理效率的提升。自平臺上線以來,截至2017年11月底,在案件總數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思明區人民法院的結案率還較上年提升了6個百分點。在未來,集約送達智能管理平臺還將突破以送達為核心的局限進行再升級,豐富案件管理功能、強化數據支撐,不斷推進法院審判的信息化、智能化。
轉自:大眾網
[編輯: 劉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