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杰 報道
半島都市報5月8日訊 由“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試驗(NPOCE)”國際合作計劃主辦、中科院海洋所承辦的第三屆開放科學大會5月8日在青島開幕。來自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的近300名專家學者出席大會,共同研討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關鍵科學問題。大會計劃在未來10年再一次掀起海洋觀測研究領域國際合作的熱潮,在印太交匯區多圈層相互作用領域取得若干原創性重大突破。
“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實驗(NPOCE)”國際合作計劃是中國發起的第一個海洋領域大型國際合作計劃,包括8個國家19個研究機構參與,目的在于觀測、模擬和理解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的變異規律及其動力機制以及在全球和區域性氣候變化中的作用。自2010年啟動以來,NPOCE計劃以西太平洋為切入點,在該領域取得了眾多突破性進展,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對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的認知能力,中國同歐美及亞太相關國家的國際合作得以深化和加強,也標志著我國在西太平洋環流與氣候領域的研究實現了從跟蹤到引領的歷史性跨越。
本次會議上,國內外海洋與大氣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以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為主題,圍繞西邊界流變異規律及其動力學、西太平洋與近海相互作用、西太平洋環流變異在暖池及ENSO變異中的作用、西太平洋全球氣候效應,以及西太平洋在碳循環、生物地球化學、古海洋學中的作用等五個核心主題,介紹了最新研究進展、正在實施的研究項目和擬開展的研究計劃,并提出了開展NPOCE國際合作調查研究所面臨的研究和技術上的挑戰及解決方案。
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表示,在過去的三年,NPOCE國際合作計劃在西太平洋海上觀測、數值模擬以及數據分析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特別是在西太平洋已經布放共30套潛標系統并實現了潛標數據的實時傳輸,同時取得了重要的科學發現,發現并命名了北赤道逆流下的北赤道次表層逆流,也揭示了菲律賓以東潛流的季節內變化和機制等。海洋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院士稱,西太平洋是中國邁向海洋強國的一大挑戰,對其開展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至關重要。目前,國家鼓勵和號召開展大科學國際合作計劃,NPOCE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典型。海洋國家實驗室作為中國在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會繼續為NPOCE提供支持,讓更多中國的科學家參與到國際合作計劃中。
本次大會還討論了未來10年的發展方向,計劃以印度洋-太平洋交匯區多圈層相互作用為核心,針對深海多尺度動力過程、海氣相互作用、板塊構造與西太平洋暖池形成、交匯區生物多樣性等幾個主題,通過開展多國協作、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強化觀測和研究,再一次掀起海洋觀測研究領域國際合作的熱潮,在印太交匯區多圈層相互作用領域取得若干原創性重大突破。
半島記者了解到,近年來,NPOCE國際合作計劃工作團隊通過協同技術攻關,順利完成了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深海潛標的大規模建設,成功建成我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數據的查看模式從“錄像回放”轉變為“現場直播”。西太平洋主要海流的潛標觀測也首次實現了全覆蓋,所獲數據為西太平洋物質、能量輸運研究提供重要支撐。此外,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還實現了從科學規劃、潛標設計、大洋作業、水下和衛星實時傳輸、數據智能分析、終端圖形接收的全流程一體化作業,為保障國家海洋環境安全和實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