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4月26日消息 “高科技通俗來講就是,一種技術或產品,我有但你沒有,你卻很喜歡,所以其必定具有高附加值”“創新永遠不是提前規劃好的,而是通過事后歸納得來的”……4月25日上午,南開大學誼園的大合堂里,段文斌教授圍繞中國的結構性改革,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學員與專家頻頻互動,不時傳來熱烈的掌聲。
這是山東膠州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組織的第二期企業家培訓班。來自膠州的40余名本土企業家,將在這所全國知名學府接受為期5天的免費集中培訓。
上午8點,課程還沒開始,“90后”小伙子王超便早早來到教室坐好,擺好紙筆,閱讀講義。不經人介紹,大家還以為他是在校的大學生。除了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做筆記,課間他還忙不迭地向授課教授請教問題。
“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必須好好把握,把學到的先進理念帶回去。”作為青島品品好食品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的王超說,公司是一家集食用油、小麥粉、預拌粉和高端掛面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年銷售額達15億元,其中掛面產品廣泛出口到美國、韓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隨著生產規模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人才資源逐漸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趙智文教授講解的宏觀經濟環境和企業微觀經營策略,其中人才儲備方面的講解,為我們拓展招聘渠道提供了新思路。”王超表示,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公司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只有超前考慮、預先謀劃,解決好企業管理中最關鍵的人的因素,才能充分應對國際國內市場的重重挑戰,“教授講的內容,正是我最想聽的,政府將個性化培訓定得這么準,服務確實做到家了。”
據了解,膠州市開展的企業家培訓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在充分調研摸底的基礎上,重點組織全市范圍內的科技型、成長型和有產學研需求的企業,到國內“雙一流”高校進行培訓,加快與高校專家、教授之間的產學研合作,從而有效提高產學研對接效率和精準度。
李志敏是青島凱普農業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以前曾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從小喜歡跟機械打交道,自己也愛琢磨。憑著好學和刻苦鉆研精神,在沒有高學歷,沒有精密儀器的情況下,發明了眾多農用器械,機器遠銷海內外,他也成了當地頗有名氣的“農民發明家”。
“出來這一趟,對自己的觸動太大了,只有持續保持技術的先進性和市場競爭力,企業才會立于不敗之地。”李志敏課后表示,對于企業的發展,要結合專家的建議,在提質增效和創新發展上下大功夫,不斷優化企業管理,加強技術創新;同時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把產品每個細節做到極致,專注聚焦做好企業每個階段。
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膠州市調研發現,轄區內不少企業有新技術、新項目需求,而這些需求也正是國內一些“雙一流”高校、重點科研院所正在尋找的,企業家培訓班為膠州與知名學府提供了合作共贏的渠道。
“膠州市通過前期調研,按照成熟一期辦一期的原則,投入專項資金200萬元,全年計劃舉辦6期企業家培訓班,每期50人左右,爭取用5年的時間組織全市所有規模以上企業的負責人,到國內雙一流高校全部輪訓一遍,參訓企業完全免費。”膠州市人才辦負責人程煥振告訴記者。
“借助培訓搞產學研合作,不求參訓的每位企業家都能達成合作意向,但每次都能為企業尋求到專家教授,提高產學研對接的成功率。”程煥振認為,培訓班的開設要本著時間服從質量的原則,深入學習高校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挖掘觀摩點的經驗做法,力求學以致用。
據悉,本期培訓,南開大學教授圍繞企業投融資管理和策略、企業領導力與執行力塑造、“互聯網+”與中國制造等方面進行詳細講解,期間舉行了南開大學教授集中見面會、高效科研成果發布會,膠州市還組織相關部門進行了涉企政策解讀,為參訓企業準確找到了破解發展難題的路徑。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超 通訊員 劉偉
[編輯: 黃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