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客戶端記者 周茂平 通訊員 鐵弩
2013年,平度的張苗苗和膠州宋本鵬同時考錄到膠州市鋪集鎮大屯村凱誠希望小學,兩人在學校相識相戀,2016年兩人在膠州結婚成家,為更好的輔導學生學習,住校護校辛勤培育農村孩子,吃住在校,教課補課、守校護校,5年如一日,一步步走到今天。
2013年夏天,23歲的張苗苗和宋本鵬同時考錄到膠州市鋪集鎮大屯村凱誠希望小學,一所位于膠州西南較為偏遠的村小。沒有林立的教學樓,沒有綠茵茵的足球場,只有幾排被一片茂密玉米地圍繞的簡單平房。剛剛走出象牙塔,面對極大反差,兩人及時調整心態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同批考進、年齡相同讓兩人迅速熟悉起來,隨著了解的不斷加深,兩人都被對方所吸引。2016年,宋本鵬和張苗苗走進婚姻的殿堂。
婚后兩人把家安在了膠州市區,但為了更好地輔導學生學習,宋本鵬、張苗苗毅然把家搬到了學校,周一早上到校,一直到周五晚上才回家居住。“我們回家一趟要50分鐘左右,交通其實挺方便,但想來自己年輕,更想和孩子們待在一起。”宋本鵬告訴記者。
住校,首先要克服的是做飯難題,從剛開始時簡單的“煮”菜,到后來做得色香味俱佳,兩人沒少跟父母請教、練習。冬天天短,學生離校后天就黑了,廚房爐子經常會因為輔導學生而忘記生火,冷倦交加,很多時候干脆就回宿舍一人泡一碗方便面,頭對著頭吃了,也算是一頓晚餐。從工作第一天起,兩人晚上10點以前就沒有睡過覺。放學后,經常會如約接到家長的電話,有詢問學習情況的,有探尋教子心得的,還有出現家庭矛盾“訴苦”的,不管多晚多累,他們總是耐心解答,悉心反饋。
一天晚上,突然下起冰雹,電閃雷鳴,震得屋頂嗡嗡作響,一個閃電劃過,整個校園斷電,到處漆黑一片,張苗苗老師當時就嚇哭了,兩人不免打起了退堂鼓。可當翌日清晨,看到一個個娃娃們親切地走進校園,他們回家住的念頭又即刻打消了。
凱誠小學地處農村,辦學條件比較艱苦,到了寒冬,依然還要依靠火爐取暖。為了讓孩子們一到學校就能享受到溫暖,宋本鵬每天早晨都早早起床,先到教室里將火爐生起來,且一干就是一個冬天。手上長了凍瘡,他從不言苦,而是樂呵呵地說:自己麻煩一點,能給學生們帶來溫暖安心學習,何樂而不為?正是他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尊重和贊揚。畢了業的學生每年都會給他寄來各種卡片和感謝信。
5年來,這對90后伉儷,住校守校扎根村小育桃李,利用課余時間和學生們充分交流,遇到難題,或是有了什么好的想法,學生們最喜歡圍著他們轉。他們深知,在他們工作的教室里放飛的是孩子們的希望,對于當初的選擇,他們無怨無悔。
[編輯: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