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首次禁漁 土著魚有望在家園無憂暢游
從4月1日12時至6月30日12時,黃河流域的黃河干流和扎陵湖、鄂陵湖、東平湖等3個主要通江湖泊,以及白河、黑河、湟水等13條黃河主要支流的干流河段都必須漁船進港、漁網入庫,甚至連釣魚都不被允許。這是黃河首次實施流域性禁漁,至此,我國內陸七大流域中長江、珠江、淮河、黃河四大流域的禁漁期制度已基本建立起來。
為何會實施如此嚴厲的禁漁期制度?被詬病許久的單打獨斗式水生態治理是否翻開了新的一頁?
黃河漁業資源下降非常迅速
對于實施黃河禁漁期制度的原因,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解釋說,受環境污染、工程建設以及過度捕撈等因素影響,黃河流域水生生物資源衰退嚴重,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恢復。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魚類資源豐富。據資料記載,黃河魚類有191種和亞種,黃河鯉魚更是聞名遐邇。黃河上游的鄂陵湖、瑪曲段等更是西北地區的重要漁業生產基地。
但黃河的漁業資源下降非常迅速。據黃河水產研究所近7年實地調查和相關資料顯示,到2008年,黃河水系能統計到的土著魚類已下降到82種,黃河中、下游更是分別下降到49、48種屬。如鰻鱺、黃河雅羅魚、北方銅魚等魚類現在已很難發現其蹤跡,有的甚至絕跡。
2013年在對黃河陜西段魚類資源進行調查后發現,陜西段現有魚類55種,魚類減少25種,外來入侵品種24種。
揪出擠壓魚兒生存空間的罪魁禍首
誰是影響黃河流域漁業資源的“罪魁禍首”?專家們一致認為,是環境因素、不合理的捕撈和水域污染等。
青海省環境規劃和環保技術中心王恒山的論文《黃河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及保護對策》顯示,在近數十年的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因素綜合影響下,黃河漁業資源明顯下降,已表現出生命周期長的種類被生命周期短的取代、傳統的大中型種類被龐雜的小型種類取代、優質種類被非經濟種類取代,當地優質優勢種類被低質種類取代,魚類個體小型化、繁殖群體低齡化十分突出。不少種類已呈瀕危狀態。黃河漁業資源減少已是不爭事實,衰退趨勢還在發展。
據介紹,近年來,黃河上游來水量偏少,在黃河源頭也出現了斷流現象,河道、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季節性斷流,產卵場萎縮等。黃河上游建成的大量水電水利工程對魚類影響巨大,如三門峽大壩建成后,阻斷了鰻鱺洄游通道,鰻鱺消失;青銅峽大壩建成后,北方銅魚的年產量由原來的15噸急劇下降到幾乎不見蹤跡。
環保組織“自然大學”創辦人馮永鋒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度捕撈、非法捕撈情況更是令人擔憂,“目前最嚴重的是電魚”。
《黃河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及保護對策》顯示,整個黃河流域漁業資源,已開發的魚類全都存在著過度捕撈、非法捕撈情況,無論是干支流還是附屬重要漁業水體,“酷捕”現象都比較嚴重,捕撈量遠遠超過自然增殖量;偷捕、炸、電,甚至毒魚等現象也在進一步蔓延。
“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干支流沿河工礦企業密集,大量污水排入黃河,水質惡化,污染嚴重,污染事故頻發,污染物超標,超出了魚類自身的承受力,導致在一些水域絕跡或基本絕跡?!瘪T永鋒說。
七大流域或將全部實行禁漁
在某一區域、某一時間段禁漁是保護水生生物資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國漁業管理的主要模式。我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在東海、南海和渤海等海洋先后實施季節性禁漁,在長江實施春節禁漁。
黃河流域的很多地區已出臺了不少地方性禁漁制度,于康震說,但由于缺少國家層面的制度設計,各地在黃河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方面主要還是靠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缺少流域性的協作機制。根據黃河禁漁期制度,農業農村部從4月1日開始,組織沿黃漁業部門啟動黃河流域漁政聯合執法行動,特別是加大對交界水域、重點水域等水域的打擊力度;禁漁期結束后,還將組織專家對黃河禁漁期制度實施情況進行全面總結和評估。
對于黃河污染,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說,“碧水保衛戰”的重點治理對象是劣五類水體和入江河湖海不達標的排污口水體等,同時將倒逼生態保護工作。
禁漁期制度還將持續擴大,于康震表示,農業農村部將開展遼河、海河、松花江等流域禁漁期制度調研,爭取早日實現七大流域全部實行禁漁管理。
轉自:大眾網
[編輯: 劉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