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4月8日消息 記錄家庭賬本能夠反映一個家庭的收支變化,同時能夠幫助培養勤儉持家的好家風。你有記賬的習慣么?你堅持記賬了多久呢?在青島市市北區合肥路街道,有這樣一戶家庭,戶主叫馬連發,一家人從1978年開始記家庭賬本,一筆不落堅持了整整40年。一本本家庭賬本忠實記錄了一家人勤儉節約的好家風,更折射出改革開放以來老百姓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1978年至今馬家留存的14本賬本
近日,筆者與馬連發相約,一起去翻開塵封的筆觸,尋找時代特有的印記。馬連發大叔今年68歲,精神很好,現擔任合肥路街道百姓宣講團的團長,熱心宣講的同時還致力于為居民排憂解難,維護群眾利益。由于長輩的言傳身教,馬連發一家非常注重記錄家庭賬本,從老兩口1978年組建家庭開始,就堅持記錄存檔。目前馬連發留存了14本家庭賬本,其中6本是家里長輩從76年記到85年的,還有8本是馬連發一家從83年記錄至今的。
馬連發與妻子翻看老賬本
一張張泛黃卷曲的紙張,一個個細致精確的數據,一筆一劃都浮現出不同時代的變遷和記憶,例如“飯票”、“愛國獎券”、“國庫券”等,都是特殊年代的獨特印記。
馬連發一家還悉心保留下當年購買自行車的發票?!斑@是1983年買的第一輛鳳凰自行車,那時要花194.9元,可了不得了,工資才46.18元,買一輛車頂好幾個月的工資,還需要憑票購買。這張是1986年買的第二輛自行車,那時候不要票了,但需要排隊,排的上才能買的到。你看,到了90年就買上變速自行車了。到了08年換成夏普自行車,那時工資就有2000多,買車只要330元了,你看看變化有多大。”
馬連發說,生活變化中印象最深的是之前都只能買生活必需品,而且很少買水果,都是計劃供應,算計著一個禮拜就買一次肉,現在生活好了喜歡買什么都行,物資豐富,手頭也寬裕。89年馬連發大叔老伴的父親病重,最大的愿望是擁有一個電冰箱。為了滿足老人的心愿,馬連發一家傾其所有,湊錢買了當時質量最好的3999元的德貝立式大冰柜,而他們那時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到200元。
馬連發的老伴在鏡頭前展示著賬本
馬連發說,他們家從來不亂花錢,發了工資都拿出一定的比例存上,零存整取慢慢積累。隨著工資的增長和一家人的奮斗,生活越過越好,小日子也越來越幸福。78年剛結婚時是改革開放初期,家里的生活條件還很艱苦,住的是職工宿舍,婚禮還是在辦公室里舉辦的,到了95年左右房改,馬連發一家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加上平時注重節儉,馬連發一家又買上了商品房還攢下了12多萬元的積蓄。從頭十個年頭的自行車、縫紉機、電風扇,到后來的電冰箱、小汽車、商品房,一步一步,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底也越來越殷實,生活也越來越富足。
保存完好的銷售發票
傳承好家風,擁抱新時代?!艾F在生活條件好了,不為生計發愁,退休了要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去回報黨、回報社會?!弊鳛楹戏事方值馈靶腔稹卑傩招v團的團長,馬連發已經把這個例子融入自己的“兩會”精神宣講稿,近期將到街道各個社區巡回宣講,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詳實的記錄去告訴人們,要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用自己的雙手努力奮斗,為創造幸福美滿的生活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通訊員 韓晗 文 劉子琳
[編輯: 王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