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的官方敘事里,特朗普政府對華貿易戰是為了保護美國“國家安全”和解決”知識產權”問題,聽上去理由“正當”,但著實煽動和忽悠了不少人。白宮的說法多大程度上屬實?事實和數據告訴了我們什么?什么是301和232調查?來看央視記者王冠的觀察。
△視頻:撕下美國“國家安全”“知識產權”的面具 美國對華“貿易戰”的兩輪攻勢 這次特朗普政府的對華貿易戰主要有兩輪攻勢,可以簡單歸納為232和301。
前者是特朗普援引美國《1962年貿易擴展法》的232條款,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向產自中國的鋼材和鋁材征收25%和10%的關稅,關鍵詞是國家安全。
后者也就是最近一輪301調查,是白宮根據《1974貿易法》,對中國知識產權等問題收取的懲罰性關稅,關鍵詞是知識產權。
拿國家安全當幌子搞保護主義 先看232調查。特朗普政府說,針對中國出口美國的鋼材征稅,是因為中國鋼材危害到了美國國家安全。
但綜合中國海關、美國鋼鐵協會和獨立的第三方機構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三家數據來看,2006年,中國出口美國鋼材540萬噸。到了2017年,很多人認為隨著中美整體貿易的增長中國出口也應該相應上漲,結果只有118萬噸,跌幅78%,原因之一是美國期間多次對中國鋼鐵制裁。如今,在美國鋼鐵進口國家排名中,中國只排第11。
不少人覺得納悶:為什么區區這些鋼鐵出口到美國,就能威脅到美國龐大的、天羅地網般的國家安全系統?美國財經媒體甚至也提出異議。
彭博新聞社的這篇文章就說《國家安全是搞保護主義的好理由,但不該選鋼和鋁來制裁》。
我們拿美國對中國和加拿大的區別待遇,來看看華盛頓到底是為國家安全,還是拿國家安全當幌子搞保護主義。
美國進口鋼材數量排名中,加拿大排第1,中國第11。但制裁中國的232報告一共提到了中國202次,而提到加拿大只有24次。結果:中國卻被征25%關稅,加拿大在這輪制裁中被暫免。這是不是美國的雙重標準,是不是拿國家安全當借口搞保護主義遏制中國貿易,似乎一目了然。
征收鋼鋁關稅將減少美國就業 搞保護主義是損人一千自損八百,這樣的說法我們聽過很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有沒有事實依據?我們也來看看。
美國全球貿易伙伴咨詢公司(Trade Partnership Worldwide)在鋼鐵關稅公布后公布了一份報告。
報告基于國際貿易產業鏈理論和歷史數據模型預計,此輪特朗普對中國鋼鋁征收關稅會在鋼鐵行業增加26346個就業,但對于汽車、建筑、交通運輸和制造業這些需要購買鋼鋁來進行生產的下游產業來說,關稅提高了鋼鋁的價格,成本增加將造成公司裁員,減少495136個工作機會,關稅最終將造成468790個崗位的凈流失。相當于每創造一個就業,損失18個就業。
報告還預測了每個州的工作機會變化情況,每個州都是凈減少,從一千到幾萬不等。
可能有人問,這一測算是基于哪些確鑿的歷史數據?這個公司也給出了答案:2002年,小布什政府對中國增收30%鋼鐵關稅后,造成了下游產業20萬工人的失業,以及40億美元的工資損失。
借知識產權遏制中國制造強國戰略 我們再來看最近的301調查,美方表示因為中國侵犯美國知識產權,因此對未來中國出口美國的十個行業進行制裁,具體的制裁清單正在陸續出爐,都有哪十個領域?
我們看到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這十大領域和中國打造制造強國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列出的十大領域完全吻合。
所以,《紐約時報》日前在其財經版頭條發布的文章標題就是《分裂中美貿易的其實不是關稅》,文章說美國真正考量是要遏制中國制造業升級,拖慢中國實業興邦的中國制造2025這一強國戰略。
對此,央視在華盛頓的記者也有親身體會。在去年11月,301調查正在如火如荼進行,央視記者王冠參加了美國國際與戰略問題研究所CSIS有關這一話題的一場研討會。會上,參與或支持301調查的很多對華鷹派都在場,包括國會資深參議員約翰-科寧,央視記者王冠就坐在離他三個桌子的距離。
△圖為記者王冠拍攝于2017年11月參加CSIS中美經貿論壇。
可能考慮到在自己的主場,在場聽眾大多是華盛頓圈內人士,所以科寧的講話也是毫無遮掩,說出了美國鷹派的心聲:美國下一輪對華經貿制裁目的就是要拖慢甚至拖垮中國高精尖科技全面趕超美國的進程,保證美國高新技術全球領先,以及戰略領跑地位。
包括萊特希澤等特朗普內閣要員明里暗里也都有類似表態。所以很多分析認為,微觀上看,知識產權的確是中美的一個議題。但宏觀上講,美國以知識產權為借口,借關稅手段打壓中國向高精尖制造業強國升級是美國背后的更深層考量。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