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九成持證咨詢師轉行 心理咨詢師路在何方?
靜如為學員講授“舞動心理治療法”。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競爭壓力不斷加劇,一些個體的心理行為問題及其引發的社會問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數據顯示,我國13億人口中患有嚴重精神和心理障礙疾病的患者達1600多萬人。然而,與之不相匹配的是,我國心理咨詢師的缺口達43萬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畢宏生也提到,目前我國心理服務體系還不完善,從業人員不足,大部分領域(行業)尚未開展心理健康服務。
不過,隨著2017年9月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考試被取消,心理咨詢行業的人才培養也開始轉型。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培養“理論加實踐”的復合人才將是培訓領域的主要方向,而具有專業能力的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將承接這一“接力棒”。
A 心理障礙患者日漸增多 2002年,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項目正式啟動。也就是那一年,靜如(化名)正式開始了心理咨詢師的職業生涯。從業16年,她接觸過各種患有心理障礙的患者。
3月的一個周末,靜如剛剛對一名20歲出頭的男孩進行了心理治療。“他在一家精神衛生中心治療了2年,效果不好,又輾轉找到我。”男孩第一次踏入治療室時,全身都是緊繃的,精神極度緊張。
與其交流后,靜如了解到,男孩的父親是一名教師,他將“優秀”的理念帶入家庭,對孩子要求過于嚴苛。由于在工作和家庭之間,這位父親沒有恰當地切換角色,導致孩子在青春期、叛逆期仍然過度壓抑,并患上抑郁癥。
在靜如遇到的心理疾病中,像男孩這樣的抑郁癥患病比例最多。成年人因為婚姻、家庭等原因造成心理疾病的比例較高。“比如父母教育方法有誤、婚姻感情不合等。”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存在心理障礙的人羞于表達,或者不愿求助專業治療。據統計,出現問題進行咨詢的人僅占問題人群的五分之一。“需要心理干預的人遠比我們想象得多。”
第十次全國心理衛生學術大會公布的數據佐證了這一觀點。我國13億人口中患有嚴重精神和心理障礙疾病的患者達1600多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礙需要專業人員干預的人數則更多,估計達到1.9億人。
B 九成持證咨詢師轉行 “硬幣”的另一面是,目前心理咨詢師與心理障礙人群數量不相匹配。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心理分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心理咨詢師的缺口有43萬人。心理咨詢師人才培養值得關注。
和行醫16年的靜如相比,李哲(化名)還在進行心理咨詢師行業的初期摸索。2017年5月,李哲搭上了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考試的最后一班車。當年3月,她在朋友勸說下,抱著“技多不壓身”的想法,報了學習班。做了兩本書那么厚的題目后,參加了當年的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共分三級,二級開始有行醫資格)。
李哲如愿通過考試,不過那一刻的欣喜在此后艱難的求職過程中漸漸磨滅。李哲通過資格考試后開始向幾家正規醫院遞交簡歷。得到的答復卻是,“我們只招收醫學相關專業出身的人員。”既然醫院的門檻高,就考慮自己開診所。然而,擺在李哲面前的另一個難題是,即便有了資格證,客戶還會挑剔你的從業能力。多次碰壁后,李哲打算放棄在這一行業求職。自去年底,那張資格證被李哲“珍藏”到抽屜里。對于未來,她坦言“很迷惘”。
想起去年看到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國考被取消的消息時,李哲認為,“這是大勢所趨吧。”2017年9月12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文《關于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共公布了140項國家職業資格。文件提到,沒有列入目錄的資格考試將被取消。其中,心理咨詢師被排除在目錄之外。“學習兩三個月,就拿到證,有點‘速成品’的感覺。但是真正去行醫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你還是什么都不會。”
此外,李哲感覺資格培訓市場也有些不規范。2017年3月,在李哲下定決心參加考試后,就開始搜索各類輔導班。價格相差巨大,便宜的在3000元左右,貴的達到8000元。除了價格不透明外,對于考試報名資格,不少培訓機構也號稱可以“開綠燈”。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咨詢師二級要求碩士或者博士學歷,而不少一起考試的同學只是本科學歷,卻仍然一同參加了考試。
與還處于摸索階段的李哲相比,靜如經歷了相對完整的心理咨詢師培養過程。2002年以前,靜如在濟南一家醫院擔任醫生。2002年參加第一批心理咨詢師國考。在取得資格證后,她先后向許多知名心理專家學習。靜如笑稱,從2002年至今,已經交了“20萬元的學費”。目前,我國心理咨詢師的養成,更多在于個人的學習,國家層面的后續培養機制還比較欠缺。
第十次全國心理衛生學術大會上公布了一項數據:自2002年以來,人社部已經頒發107萬份左右的三級和二級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書,目前持證的心理咨詢師有90多萬人。然而,與持證人數相矛盾的是,90%以上的持證咨詢師沒有從事這一行業,僅有三四萬人從事心理咨詢行業的專兼職工作。
C 心理咨詢從“理論”走向“實踐” “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國家考試被取消,意味著國家認識到應該從單純的理論考試向理論加實踐轉變。”濟南市心理衛生協會副會長張洪濤說,以前很多人考完試,就會發現沒有后續的培養機制了。
對于“實踐加理論”的培養或將由具備專業能力的事業單位和協會承擔。記者查看文件時看到,文件多處提到“行業協會”。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祝卓宏教授的說法就是,“文件中提到,學會及企事業單位是可以做專業人才水平評價的,只是不能冠以‘中國’或‘全國’名義罷了。”
今年,靜如的工作更加忙碌。除了診治病患外,她還多了一項培訓心理咨詢師的工作。因為她所在的行業協會今年向國家一級的協會申請了“舞動心理治療師”(心理治療的一個門類)的培訓資格。目前,她已經開始招收并培養舞動心理治療師。學員在培訓期滿并考試合格后,將被頒發行業性的舞動心理治療師資格證。
與以往單純理論教學不同,她的授課內容還包含“實踐課”。在學員理論課通過后,將按照自身履歷安排參加多場公益講座和心理咨詢活動。“比如你是大學生,我們就會安排你去學校實踐;你是醫務人員,就安排你去醫院面對孕婦或病患;你是社區工作人員,就安排你去社區針對空巢老人做心理疏導……”
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機關事業單位也開始注重心理健康培訓,并將之運用到實踐中。張洪濤告訴記者,今年濟南一家司法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前往協會主動對接,邀請相關專家做培訓。結業并通過考試后,這部分政府工作人員也將被頒發心理協會的資格證書。目前,濟南多家高校、司法部門、水務、電力、公交等單位都安排了心理培訓。“一方面體現政府職能轉變,另一方面也體現出越來越多的機關單位開始承擔心理健康診治的責任。”
記者 張帥
轉自大眾網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