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連國使用過的筆記本,記錄了村子的發展歷程。
西南莊村經過統一規劃建設,看上去整齊大方。
■開欄語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就如何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五個振興”總要求,為貫徹落實好這一重大戰略注入思想和行動力量,在廣大干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
近年來,青島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農業發展動力變革、質量變革和效率變革,大力培育現代新型職業農民,大力建設生態宜居美麗新家園,農業農村發展成績斐然。連日來,半島記者深入多個區市的田間地頭,記錄下青島農村基層干部群眾在鄉村振興之路上的生動實踐和探索。本報今起推出《鄉村振興看青島》欄目,敬請關注。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崔璞韓小偉
文化振興,讓鄉村文明更有“嚼頭”。“結合本村優良傳統,實行‘以文興村、以德治村’和依法治村相結合,抓好調解和治安工作,搞好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設。”成為西南莊村黨支部書記后,丁連國確立了這樣的“村規”。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軟實力,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百姓口袋富須要腦袋富,西南莊村地處龍馬文化發源地青島西海岸新區大村鎮,這里文化底蘊深厚,清代曾出過一門三進士。近年來,村子格外重視文化振興:成立“農民書法協會”,每年舉辦一次書法大賽;成立文化宣傳隊、制定村規民約……這些經歷都記錄在了丁連國的筆記本里。
文化味濃
書法作品掛在墻上展示 近日,在西南莊村,半島記者首先看到了一面又一面文化墻。文化墻上,有的記載了村子的歷史,有的記錄了村子走出去的文化人。還有不少墻展示著書法名家的作品,這是2017年村里舉辦的書法大賽作品。“可以肯定地說,這樣有文化味兒的村子不多見!”大村鎮一名工作人員感嘆,哪怕在城市中,只有個別文化公園才能有這樣的集中展現。
在村子航拍照片上,西南莊整齊劃一,美觀大方。作為村書記,丁連國看著照片,如數家珍般講述出村子的發展歷程。“這一排房子最先建起來,后來建起對面一排房子。最后,所有房子都集中在穿過村子的大路兩側。”
作為連續多年被評為省級、市級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村的當家人,丁連國自然很自豪,但這些年的經歷卻并不輕松。
在他成為村干部后,丁連國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將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他手頭的多個筆記本已成為重要“史料”。
半島記者見到了其中一部分筆記本。這些本子有大有小,里面記錄著村子里的大事小事。丁連國說,這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將工作中的內容記錄下來,方便記憶,也方便傳達。目前,他使用的筆記本是去年村里統一制作的,A4紙大小,黃色封皮上只有兩行字,上面是“工作筆記”,下面是小字“西南莊村民委員會”,他在后面寫上了自己的名字,并注明時間“2017.12.21”。“從筆記本上也能看出時代的進步。”丁連國感嘆。通過近幾年筆記本中的內容,半島記者梳理出了西南莊村的文化振興之路。
底蘊深厚
曾出過“一門三進士” 出生于1963年的丁連國,成為西南莊村的當家人時,村里經濟條件有限,“現金只有500元,債務卻有39萬元。”丁連國記得很清楚,他說:“當時村里做買賣的人用手指頭就能數過來,電焊工、收廢品、小賣部、賣肉的……大約五六家,他們是村里有錢的買賣人。”
還有一點讓丁連國受不了。“我們西南莊村有一段時間以笑話、段子來作為我們村的經典,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發誓一定要重新包裝西南莊村。”丁連國說。
與當時的現狀相反,西南莊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諸城一帶很有名,清朝曾出過“一門三進士”,也有明散曲家丁前溪小令傳世。
在他的筆記本上,多處可以看到對于當時狀況的分析。其中寫到面對現狀查找原因,第一條是“干部素質低、工作簡單,思想觀念陳舊”,“農村干部的素質還要不斷提高:不能聽取大多數群眾的意見,對政策掌握不透;自己說了算,發生問題又不能做耐心細致的工作,導致部分群眾不滿。根本原因是干部素質不高……現在農產品市場疲軟,產業結構雖然都在不停的調整,但代價太大,風險也很大。”在找到了這些原因后,丁連國帶頭,確定了西南莊村的發展方向,“以文興村、以經富村、依法治村、以德安村”。
以文興村
村民有意見能“投稿” 將“以文興村”放在第一位,西南莊村做了很多事情。成立《村志》編寫小組,充分挖掘出村歷史上有名的古人古跡,編寫成兩萬字的《村志》,“廣泛宣傳,讓村民感受本村的人文精神。”丁連國介紹。
西南莊村成立了“書法協會”,每年冬季邀請全區書法大家舉行一次書法大賽。2017年中秋舉辦了“大村丁氏丁酉中秋筆會”,30余位丁氏后人齊聚一堂,共傳丁氏文化。在這一風氣熏陶之下,村里從5歲兒童到70歲老人,都能寫上幾筆。丁連國說,這樣做不是為了培養書法家,而是引導創造一種氛圍,讓大家都向往、崇尚。在這個過程中,文化能夠不知不覺地提高村民素質。
村里還有自己的文藝宣傳隊伍,自編自唱自演,通過宣傳本村好人好事倡導文明新風。丁連國說,從村干部的穿衣戴帽開始改變,還設立村民“熱話臺”。“在村委辦公室門口利用黑板設立了‘大大小小村內事,是是非非大家談’專欄,有什么想法、看法、意見,平時不方便說,可以投稿,我們寫在這個黑板上。”通過這一辦法,村干部能夠傾聽群眾呼聲,傳播村里的好人好事,在批評中規范道德。
村子先后投資8萬余元建立起了圖書室、農民夜校,購置音響、電視、電腦等電教設備,添置了羽毛球、乒乓球、臺球等娛樂設施,建成了一個高標準的文化大院。“不少人鬧不明白,一個農村,弄這些東西干什么?”丁連國會告訴他們,社會發展很快,農民也不能只會低著頭在地里干活,農民也要接觸先進的事物,學習新知識,開拓眼界。
為了開拓眼界,丁連國還做了一件事:帶著村民外出學習參觀。“村里出錢,去過壽光、安丘、諸城……沒錢的時候借錢也要去。”丁連國說,要借著這股勁兒,把村里能干事的人都拉出來。
做大做強
千畝牡丹園即將開放 “以文興村”為什么能排在第一位?在丁連國看來,存在于每個村民心中的文化底蘊,都是有意義的。“要不是大力提升全村文化素養,很多事情都難以做到。”丁連國說的“很多事情”,指的是近幾年村里做成的幾件大事。
其中一件事是,2016年村子引進千畝牡丹園。“本來牡丹園選址不在我們村,在最初的選址地,花了不少時間,也沒能調出足夠的地。”丁連國說,不少農民對土地感情深厚,不愿意離開。選址地最后考慮西南莊村,他立即著手開展做村民的工作,最后進度出乎意料的快,僅僅用了兩個月就完成調地2000畝。
這件事還有個“前傳”。2012年,有西安來的客戶在村里承包土地種苗木。丁連國敏銳地發現了其中的機遇,村兩委班子中,只有他自己投了贊成票。經過一番仔細研究,這件事最終被促成。村民拿到了土地租賃費,每畝地一年1000元,他們還成為了自己土地上的工人,掙起了工資。
“那時候,辛辛苦苦種地一年,一畝地也掙不到1000元。”丁連國介紹,從2012年開始共流轉土地近2000畝,實現村集體存款800余萬元,年收入50萬元以上。2016年全村社會總產值2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7050元。集體經濟收入實現70多萬元。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保證村民的利益不受損失,每年7月1日以1000斤小麥的價格向村民支付,不論早晚都一樣價格,讓村民吃上定心丸。
2016年,整個村子中約100戶村民脫離了“土地依賴”。這些村民有的成立了賣菜專業團隊,有的做起了廢紙、糧食販賣生意,“全村五分之一的人不用靠天、靠地吃飯了。”丁連國說,正是文化振興,為全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促進了全村各項事業的和諧快速發展。
村子欣欣向榮。不久,千畝牡丹園將向公眾開放,迎來發展新局面。此時,丁連國和村委卻覺察到一絲“危機”,“被動打工是危險的,我們村子應該走獨立的路。”他說,接下來將根據村子現有的旅游條件,大力發揚丁氏文化美麗,打造藏馬山丁氏文化生活景區。
如今的鄉村文化當中,既有以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為主線的古老鄉村文化,又有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時代新元素的現代鄉村文化。它們都積蓄著一股股向上的力量、奮進的力量。這股力量既為農村發展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也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絕的精神動力,激勵廣大農村群眾不斷朝著全面小康闊步邁進。
西海岸新區大村鎮黨委副書記張賢成一語道破:“經濟先行、文化引領,過健康文明的美好生活是大村鎮不斷發展的根本追求,百姓口袋富須要腦袋富,只有腦袋富起來,才能真正富起來、長久富下去。”鄉村振興,既要發展產業、壯大經濟,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兩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廢。只有重視鄉村文化、挖掘和利用好鄉村文化,不斷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才能夠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不絕源泉、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的精神動力。
專家建議
打造人文意蘊鄉村精神 山東高校干部與人才研究基地主任、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才學家薛永武對農村文化振興有著深刻的思考。
薛永武說,關于鄉村文化振興,我們首先要認真對鄉村文化的現狀進行具體和深入的調研,充分了解鄉村文化存在的薄弱環節。
根據鄉村文化建設存在的普遍問題,薛永武認為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要充分認識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涵;沒有鄉村文化振興,就不可能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重點激發鄉村文化建設的內在動力。”從理論上認清文化的內涵。文化就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作為人類的思想與行為相統一的社會現象。人是最重要的文化形態,因此,鄉村文化振興一定要從全面農民整體的文化素質入手,這是人才強鄉戰略的需要,也是促進鄉村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要提升鄉村文化的形象塑造。塑造和諧完美的鄉村整體形象,打造現代人文意蘊的鄉村精神。一是有形的形象,包括農民形象、農村形象、農村品牌、農民語言和行為方式所表現出來的文明程度等。二是無形的形象,包括鄉村精神、鄉村文化、管理理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鄉村愿景、鄉村會風氣、社會氛圍、人文環境等。
同時,要建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首先,把鄉村文化設施建設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建設結合起來,加強鄉村文藝、體育與文化設施的建設,注重文化設施建設的城鄉一體化。其次,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加快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持續開展送戲、送電影、送書、送展下鄉下基層工程,不斷豐富發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最后,加強對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
根據青島市鄉村文化建設的需要,薛永武還有具體的建議:實施文化人才建設工程,加強鄉村文化人才的培訓。充分利用青島市高校科研機構人才薈萃的優勢,實施周末專家學者送文化下鄉的公益性活動。實施文化講堂傳播工程。通過政府采取購買的方式,鼓勵優秀的文藝團體和電影公司送藝術下鄉。最后,加強鄉村文化品牌的培養。
西南莊村隨處可見濃厚的文化韻味,丁連國向記者介紹村里的文化墻。
2016年,整個村子中約100戶村民脫離了“土地依賴”。這些村民有的成立了賣菜專業團隊,有的做起了廢紙、糧食販賣生意,“全村五分之一的人不用靠天、靠地吃飯了。”丁連國說,正是文化振興,為全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促進了全村各項事業的和諧快速發展。
村子欣欣向榮。不久,千畝牡丹園將向公眾開放,迎來發展新局面。此時,丁連國和村委卻覺察到一絲“危機”,“被動打工是危險的,我們村子應該走獨立的路。”他說,接下來將根據村子現有的旅游條件,大力發揚丁氏文化美麗,打造藏馬山丁氏文化生活景區。
如今的鄉村文化當中,既有以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為主線的古老鄉村文化,又有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時代新元素的現代鄉村文化。它們都積蓄著一股股向上的力量、奮進的力量。這股力量既為農村發展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也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絕的精神動力,激勵廣大農村群眾不斷朝著全面小康闊步邁進。
西海岸新區大村鎮黨委副書記張賢成一語道破:“經濟先行、文化引領,過健康文明的美好生活是大村鎮不斷發展的根本追求,百姓口袋富須要腦袋富,只有腦袋富起來,才能真正富起來、長久富下去。”鄉村振興,既要發展產業、壯大經濟,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兩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廢。只有重視鄉村文化、挖掘和利用好鄉村文化,不斷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才能夠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不絕源泉、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的精神動力。
專家建議
打造人文意蘊鄉村精神 山東高校干部與人才研究基地主任、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才學家薛永武對農村文化振興有著深刻的思考。
薛永武說,關于鄉村文化振興,我們首先要認真對鄉村文化的現狀進行具體和深入的調研,充分了解鄉村文化存在的薄弱環節。
根據鄉村文化建設存在的普遍問題,薛永武認為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要充分認識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涵;沒有鄉村文化振興,就不可能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重點激發鄉村文化建設的內在動力。”從理論上認清文化的內涵。文化就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作為人類的思想與行為相統一的社會現象。人是最重要的文化形態,因此,鄉村文化振興一定要從全面農民整體的文化素質入手,這是人才強鄉戰略的需要,也是促進鄉村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要提升鄉村文化的形象塑造。塑造和諧完美的鄉村整體形象,打造現代人文意蘊的鄉村精神。一是有形的形象,包括農民形象、農村形象、農村品牌、農民語言和行為方式所表現出來的文明程度等。二是無形的形象,包括鄉村精神、鄉村文化、管理理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鄉村愿景、鄉村會風氣、社會氛圍、人文環境等。
同時,要建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首先,把鄉村文化設施建設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建設結合起來,加強鄉村文藝、體育與文化設施的建設,注重文化設施建設的城鄉一體化。其次,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加快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持續開展送戲、送電影、送書、送展下鄉下基層工程,不斷豐富發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最后,加強對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
根據青島市鄉村文化建設的需要,薛永武還有具體的建議:實施文化人才建設工程,加強鄉村文化人才的培訓。充分利用青島市高校科研機構人才薈萃的優勢,實施周末專家學者送文化下鄉的公益性活動。實施文化講堂傳播工程。通過政府采取購買的方式,鼓勵優秀的文藝團體和電影公司送藝術下鄉。最后,加強鄉村文化品牌的培養。
■相關新聞 文化扶貧 送戲到地頭村頭 “變臉”上演;《荷塘月色》吹奏起來……觀眾們有節奏地拍著手,還跟著合唱起來。近日,這樣一幕頻繁在島城鄉村街頭出現:青島演藝集團京劇院文化下鄉巡演,就在小麥聯合收割機旁,在農村窄路上,將最豐富精彩的傳統文化帶到村民身邊。京劇院院長張克岱介紹說,經濟文化兩手抓,既要實現物質脫貧,也要實現精神脫貧,讓廣大村民過上幸福美麗新生活。
張克岱介紹說,去年京劇院到平度、萊西等地共進行了20多場文化下鄉演出,比如:2017年11月24日,京劇院來到平度市新河鎮為當地村民奉上精彩曲目;2017年11月25日來到革命烈士劉謙初同志的故鄉;11月27日赴往萊西市人民廣場演出;11月28日至12月5日青島赴往平度市仁兆鎮、南村鎮、古峴鎮、田莊鎮和店子鎮繼續進行文化下鄉巡演活動。
為了讓農民欣賞到高質量的表演,京劇團的演員們認真排練,克服各種困難。演員馬鳳鳳的孩子小,由于早晨7點從青島出發赴演出場地,演出連軸轉,每天都是晚上9點左右才回到家,根本顧不上照顧孩子,馬鳳鳳自己即使生病發燒仍堅持下鄉。在寒冷的冬季,零下十幾攝氏度的低溫絲毫沒有影響到青島演藝集團京劇院演職員們表演的熱情,同樣,觀眾也是熱情洋溢。每當經典的戲曲“變臉”上演,近距離觀看節目的村民開心得哈哈大笑;每當有類似《荷塘月色》這樣耳熟能詳的曲目上演,村民們一邊拍手一邊合唱。活動結束,現場觀眾往往還意猶未盡,似有余音繞梁之感,不忍離去。
對于京劇院文化下鄉巡演,革命烈士劉謙初同志的故鄉——平度市田莊鎮東劉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劉永剛說,全村537人,演出吸引了一百四五十名村民前來觀看。表演從上午9點左右開始,因為氣氛熱烈,一直持續到中午12點多。“村民們都很喜歡,也盼著這種活動能多一點。”劉永剛說。
“以前都是在城市里表演,習慣了舞臺,也習慣了坐得遠遠的觀眾。這次下鄉活動我才體會到,到觀眾身邊去,收獲更多。”一名初次下鄉表演的演員說,村莊相比以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隨處可見的農業機械、堆積如山的糧食、煥然一新的鄉村面貌,就能看出來農村的發展變化。
然而,最深刻的印象要數村民們的變化,他們中很多人開著小汽車,蓋起了小樓房,每個人都是喜氣洋洋,“不再是傳統‘老農民’的形象,他們很新潮,能唱出來很多流行的歌曲,也認識很多經典曲目。還有一點,他們也都很外向,愿意和演員互動,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表現自己。”當“變臉”演員來到村民中間,他們會和演員互動,拿出手機拍照片,還要學上一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