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 “國禮”針灸銅人刷屏、“拔罐印”風靡里約奧運會、青蒿素挽救全球數百萬人生命……隨著《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印發、中醫藥法實施,傳統中醫藥的“國際范兒”越來越足。但近年來中醫藥產業在發展的同時仍面臨“成長的煩惱”,代表委員就中醫藥如何加速“走出去”展開熱議。
離不開科技創新 中醫藥“走出去”離不開科技創新和標準建設。中國藥科大學天然藥物活性組分與藥效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萍委員建議,建立符合中醫藥特色的質量標準體系,制定中藥國際標準,助力中藥進入國際市場,為中藥安全、有效、質量可控保駕護航。
李萍認為,加強中藥基礎研究應成為中醫藥“走出去”的工作重點之一,用現代科學技術與方法,解碼傳統中藥的科學內涵,如藥效物質等,為國際社會認識、應用中醫藥提供科學依據。
山東步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趙超代表指出,應制定與國際接軌的中藥質量標準體系,創新驅動應逐漸成為中醫藥行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他認為,打造以中藥臨床價值、科研價值、市場價值、文化價值為核心的中藥“大品種”“大產業”中藥材產業發展新格局,才能促進中藥材產業全面提質增效。
建議設中醫藥專項基金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設了17個海外中醫藥中心,中醫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了物美價廉療效好的醫療產品和服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藥企對醫療市場的壟斷。但與此同時,中醫藥“走出去”也存在產業鏈多、投資周期長、抗風險能力弱的實際困難。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于文明委員指出,完全要求中醫藥機構自籌資金,以市場化模式去探索和運作尚不現實,而財政部支持設立的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只能用于中方執行單位內部能力提升,不能用于支持中醫藥“走出去”。于文明建議,政府設立中醫藥“一帶一路”專項基金,引導長期資本、社會資本參與,保障中醫藥“一帶一路”建設可持續發展。
[編輯: 張珍珍]
相關專題:
2018全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