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委員何滿潮
文/圖 半島特派記者 徐杰 李曉哲
建設生態文明強國,治理霧霾污染是避不開的一環。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重拳整治大氣污染……優化能源結構,煤炭消費比重下降8.1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6.3個百分點”。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能源與環境(青島)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建議,將地下中子能源拉升到支柱新能源的戰略首要位置,將其作為治理霧霾的戰略性舉措,全面從速開展研究,并實現顛覆性技術評價體系突破。
中子能源或成新能源支柱 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全國政協委員何滿潮介紹,霧霾天氣主要是由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盡合理造成的,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是造成霧霾污染的本質原因,目前,我國煤炭能源消耗占一次能源比例約為64%,在未來較長的時期內,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仍將保持煤炭是戰略性支柱能源的狀況。“通過促進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對以煤炭為主的傳統化石能源的有效替代,盡快實現能源消費結構的綠色調整,無疑是根治霧霾頑疾的重要舉措。”何滿潮說。
何滿潮表示,從目前我國新能源結構占比和發展趨勢來看,到2030年,核能、水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新能源約占到21%,這些新能源在短期內替代煤炭支柱能源幾乎是不可能的,為徹底解決霧霾問題,必須另辟蹊徑,發展一次能源結構占比50%以上的戰略性支柱能源。“國家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聯合提出和研發了一種全新的清潔能源——地下中子能,通過中子將乏燃料、貧鈾或天然鈾燃料安全地循環利用,實現利用率達到90%以上。”何滿潮說,“理論上,中國已探明的鈾資源可供中子能電站使用一千年以上。因此,地下中子能源可能成為中國未來的戰略性支柱新能源。”
何滿潮建議,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應重點扶持對地下中子能源的研究和立項,加強地下中子能源的工業性試驗,最終實現地下中子能源的產業化。同時,要把地下中子能源拉升到支柱新能源的戰略首要位置,把發展地下中子能源作為治理霧霾的戰略性舉措,全面從速開展研究。“從發達國家歷史看,英國、德國上世紀用了15年時間,把煤炭從62%降到35%,霧霾現象得到明顯好轉。從我國目前煤炭占比考慮,為兼顧工業發展和霧霾治理的需求,必須找到30%的煤炭替代能源。這就需要將發展地下中子能源作為治理霧霾的首要戰略性舉措,最終實現‘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可持續發展美好愿景。”何滿潮說。
突破顛覆性技術評價體系 今年上會,何滿潮還關注了顛覆性技術評價體系這一話題。他介紹,顛覆性技術是一種另辟蹊徑、對已有傳統或主流技術途徑產生整體或根本性替代效果的全新技術,或是現有技術的跨學科、跨領域應用。“顛覆性技術的概念是與大多數同行權威專家觀點相左,與現存的科學邏輯不盡相同的原始創新性技術。對于行業而言,顛覆性技術意味著經濟效益迅速變化;對國家而言,顛覆性技術是關乎國家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的重大課題,同時也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利器。”何滿潮說。
顛覆性技術有獨寡性、奇思妙想性、碾壓替代性和經濟效益巨大性的特點,雖然國家層面極其重視顛覆性技術,但是由于顛覆性技術與大多數同行專家和權威的觀點不一致,因此在目前同行專家的通訊評審和會議評審時就難以通過,我國目前的評價機制也不適應顛覆性技術的產生。何滿潮建議,在國家相關部門成立顛覆性技術學部,撥付專項基金定向支持這些投入巨大、有回報也有風險的科學研究。組建國家級戰略科學家評審團隊,采用非共識評價、顛覆性評價、創新度評價、交叉式評價等非常規評價體系,形成顛覆性技術專家組,對顛覆性技術項目申請書進行評議。
此外,顛覆性技術需要源頭創新,而源頭創新開始時是少數人的自由探索,需要經歷多次探索失敗。為此,何滿潮建議建立具有容錯機制的管理體系,創造寬松環境,讓顛覆性、原創性的才思不斷出現,未來有更多顛覆技術出現。
孫丕恕代表: “數據社會化”圖景 在現實中越來越清晰 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孫丕恕3月10日說,伴隨著“數據資源化”的深入發展,“人人使用并受益于數據,人人產生并貢獻數據”的數據生態已經開始形成,“數據社會化”圖景在現實中已越來越清晰。
近年來,伴隨著大數據、“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的頒布實施,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得到快速發展與深度應用,有力推動了數字中國建設,也帶來空前的技術變革。
孫丕恕說,這些技術變革正創造出新應用場景、新運行模式、新發展業態,滿足當前變化更快、要求更高、形態更多的社會需求,加快驅動生產力躍升以及生產關系變革,重塑社會運行結構和組織生態,推動人的生活、工作方式發生深刻變化。
孫丕恕認為,“數據社會化”新的階段任務是要讓數據原料持續豐富,迅速轉化成驅動社會進步及發展的價值能量塊,最大化發揮數據及技術對社會運行產生的正面乘數效用,驅動數據資源的深度應用和價值釋放,使技術創新和數據應用的紅利,真正惠及全社會每一個成員的成長及發展,進一步加速整個社會的數據進化進程。
據新華社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