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算報告被形象地稱作“國家賬本”,明確政府錢從哪來,花到哪去。隨著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黨的十九大后首份“國家賬本”亮相,提交人大代表審查。
赤字率調低至2.6%、實施萬億元減稅降費、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40元……數里行間折射新時代的國計民生。
調低赤字率為宏觀調控留空間
2018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將超過18萬億元,支出預計接近21萬億元,與美國的支出規模進一步縮小差距,彰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大國氣度。
收支之間,存在2.38萬億元財政赤字。2018年,我國赤字規模與去年持平,赤字率預計為2.6%,比2017年預算降低0.4個百分點。
“我國經濟穩中向好、財政增收有基礎,為調低赤字率提供了可能,也為宏觀調控留下更多政策空間。從全球來看,未來各種不確定性風險很多,需要政策預留空間,這是一種積極的應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解釋說。
打好三大攻堅戰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背后離不開財政“真金白銀”的支持。
決勝全面小康的三大攻堅戰中,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被放在首位,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今年,財政部門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 13500 億元。
針對全面打好脫貧攻堅戰,預算報告顯示,2018年,中央財政預算將安排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1060.95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規模。同時,還將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準幫扶,進一步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
生態環境質量眾所關注。2018年中央財政安排大氣、水、土壤三項污染防治資金合計405億元,比2017年增長19%,投入力度為近幾年最大。
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高質量發展,是今年全國兩會一大熱詞,也是中國經濟面向未來的關鍵詞。這對財政工作提出新要求,引導更多財政資金和政策支持高量發展。
支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制造業優化升級,促進新動能成長壯大,繼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
支持創新型國家建設,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重大項目,支持組建國家實驗室和建設一流科研院所等。
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深化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加大對農村教育、文化、基礎設施、生態環保等投入。
財政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財政的一收一支都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政府真金白銀的投入讓百姓有更多獲得感。
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從2018年1月1日起,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及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水平。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全面推進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40元,達到每人每年490元,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年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再提高5元達到每人每年55元。
住有所居的小康夢,需要財政從政策到資金發力。今年,中央財政將助力改造各類棚戶區580 萬套,加大公租房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建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讓人民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