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歡樂祥和、喜氣洋洋的新春佳節,走親訪友、親朋相聚是必不可少的活動。大年初五,我開車載媽媽探望多年未見的姨姥姥。作為一名新手司機,每次在村里開車,看到私家車、摩托車、電動車和行人擠在一條路上,就心驚膽戰。“你們走沿河路,那里車道寬。”爸爸說,沿河路已經修到姨姥姥家的村口了。
沿河路,實際上是濰河堤頂路。近年來,為了方便沿河百姓出行,帶動周邊村莊發展,濰河堤頂路不斷續建,去年實現了與濰坊市峽山區和高密市的連接貫通。我采納了爸爸的建議,駕車來到濰河堤頂路。平坦的路面、整齊的路肩和嶄新的安全標志映入眼簾,過往的車輛在十幾米寬的路上川流不息。我一路向北,行駛不到15分鐘,就下了堤頂路,轉到一條雙車道的水泥路,直接到了姨姥姥家。
小時候去姨姥姥家,村里路面坑洼顛簸,我坐在自行車的后座上緊緊摟住媽媽的腰,生怕顛下來。如今,這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農村小路已經消失,硬化道路通到了田間地頭,通到了百姓家門口。
一條條農村公路構建起縣城輻射鄉鎮、鄉村之間相連、戶戶相通的道路網絡,不僅解決了村民的出行難題,也成為牽引鄉村振興、帶動百姓致富的新動能。超市、燒烤店、快遞代收點等沿街設立,板栗采摘園、景觀公園依堤頂路而建。沿路村莊走出了“公路+旅游”“公路+扶貧”“公路+電商”等致富路子,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要想富,先修路。”農村道路交通成為改善民生的基礎。近年來,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走親訪友的代步工具也在更新換代,私家車對農村道路通行能力的考驗不容忽視。一方面,農村公路建設提檔升級,路網結構不斷優化,“四好農村路”建設已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另一方面,不少開車老手見縫插針,交通違規時有發生,更為道路“添堵”。疏通農村道路這一“毛細血管”,不僅要“強”硬件,拓寬整修道路,還需抓宣傳,引導農民文明出行,讓農村道路暢行無阻。
記者 徐超超 [編輯: 張珍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