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萬里,我們奔行在歸家的路上,無論是風還是雨,父母在,風雨無阻;千萬人,我們齊聚在每家的熒屏之前,有親朋,我們共享雙味年夜飯——饕餮美味與文化大餐。這就是“春節+央視春晚”——一個中華文化的新經典,一個改革開放的老劇目,一個萬民共樂的全家福,一個全球同慶的大舞臺。三十余年創新、創意、創造的積淀,三十多年的曲折、選擇與變革,它已成為除夕夜的標配,雙餐一體的味與味外之味。
是的,的確,一些人對春晚還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全國十三億多人,海外數千萬華人和外國人,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欣賞趣味,讓所有的人都滿意,談何容易?春晚的藝術形式就是各種藝術的大匯聚,是一種“藝術亂燉”,它的基線本身就是希望滿足大多數人快樂的需求。
盡管如此,央視春晚依然是中國人心目中無法替代的唯一,它在國民的心中依然具有難以撼動的獨特地位。它已成為一種文化慣習,一種民族共識,一種現代儀式。它上接中國傳統血緣倫理文化,下接40年改革開放的精神文化歷程,它培育了幾億雙能夠欣賞春晚藝術美的眼睛和喜愛春晚音樂美的耳朵。因此也不斷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高也許是更苛刻的要求。
特別是,今年的春節,今年的春晚,與過去相比又有許多的不同。在十九大開創的新時代,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社會的基本矛盾發生了變化。人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國民的文化品位有了新的提升,藝術的審美情趣有了新的陶冶與培育。如何改變這種供給側不充分不平衡的狀態,春晚又成了一場策劃和導演們新的考卷。它已不像當年初開之時那樣簡單,率真,它成了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聲光電,3D,5G,VR/AR,人工智能……
春晚也在變革。從央視春晚的一花獨放,到我要上春晚、戲曲晚會、詩詞大會等春晚季系列節目的錦上添花;從央視春晚手機互動、央視燈光秀,到央視網@春晚、網絡春晚、新時代新春聯等融媒體產品的百花齊放,央視春晚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以豐富的形式拉近春晚與觀眾的距離,掀起了一場互動的狂歡。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春晚的觀眾是多層次的,春晚的需求是多樣化的,由此,春晚的創作和演出也必然地豐富化了,這是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所致,是時代之幸,人民之幸,也是藝術之幸。(作者金元浦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