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蒸饅頭的大鍋排成行。
棗餑餑堆成山。
魚饅頭寓意“年年有余”。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賈馨儒 李珉伽 宋石磊 魏軍
大灶鐵鍋、劈柴燒火、山泉水和面、麥香彌漫,尤其是在冷颼颼的冬天,咬上一口王哥莊大饅頭,真是醇香四溢!在青島嶗山腳下王哥莊街道何家村,有一條街專門制作大饅頭,而整個街道有300余家饅頭加工戶,在這些傳統面點師手里,這些鐵鍋大饅頭不僅是一種食物,也是一種傳承和藝術。
“不好意思,不零售了。”2月11日,在王哥莊久香園饅頭店,荊長艷這樣告訴前來買饅頭的顧客。店里,很多人都是開著車來買過年饅頭的,大家在店里熙熙攘攘,卻被告知沒有零售的饅頭可以買,“來晚了,來晚了,明年早買”。
還有幾天就過年了,王哥莊大饅頭也迎來了最后的一批加工熱潮。“現在正在趕訂單,除了來店里訂購的,還有網購的訂單、電話下的訂單……還有一些家里生寶寶用的特色饅頭訂單,今年的訂單比去年增長很多。”
荊長艷是一名80后,以前和丈夫做裝修,2009年回到街道上開起門店,做起了大饅頭生意,至今已有9個年頭。從開店之初,荊長艷便將店鋪定位于“高端品牌”,如今她的店鋪非常紅火,“十月開始就進入了新春備貨階段,訂單不斷。進入臘月以后,每天需要蒸200多鍋饅頭,用掉4000斤面粉,20個工人從凌晨4點半忙到晚上12點,目前仍然是供不應求的狀態”。
“我去洗把臉。昨天1點半才睡,凌晨4點多又起來干活了。”荊長艷邊說邊忙活著。在饅頭店里,工人師傅們依照老法,劈柴燒火、山泉水和面、手工揉面、一米直徑的大鍋蒸……手揉、鐵鍋、木柴,這都是王哥莊大饅頭的制作“密碼”。在饅頭店外,整齊碼放著很多切好的木頭,在柴火房里,燒柴老人正在拿斧頭劈柴,時不時將劈好的柴火塞入灶中,火苗舔著鐵鍋,12口1米直徑的大鍋排成一行,一個個做好的饅頭排隊放在篦子上。“一個鍋一斤的饅頭能放二十多個。”正是因為用木柴,才激發了饅頭本身的麥香味,讓饅頭也帶上木香味。同時,鐵鍋內的鐵板不帶孔,這樣能避免過多水分沁入饅頭,而且能在底部形成王哥莊大饅頭特有的一層“嘎渣兒”。
嶗山面塑在嶗山地區世代相傳,已經有500多年歷史。在王哥莊,大饅頭已由最初的家傳手藝,變成集體致富的法寶。2009年以來,王哥莊街道建成多個大饅頭專業化社區,統一為商戶辦理健康證、引導他們統一使用專用面粉、酵母,并制定了統一行業標準,還定期舉行交流培訓會。王哥莊大饅頭已然成了“明星”產品。
隨著互聯網深入到市民的生活,大饅頭生產廠家也開始紛紛“觸網”銷售,改變了過去大饅頭多以本地銷售為主的情況。荊長艷2014年開始經常在微信上曬大饅頭照片,發產品信息。微信好友越加越多,訂單也紛至沓來。“顧客下單后,我們算好產品和運費,給顧客報價,然后裝好貨給他們發走。”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