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濟南市公布了第一次歷史建筑普查名單,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繼續探訪這些歷史建筑,它們大多存在著許多共性問題,外表破舊不堪,多年私搭亂建,配套設施不全……這些在一點點侵蝕著老建筑的生命,也煎熬著老建筑里的人們?!?br>
風吹雨打,老屋破敗漏雨
在中山公園北側,經三路南側,有一整排相連的德式兩層商業辦公用房,從外表看已十分破舊,許多門窗都已破損,用途也是多種多樣,有的開著古董店,有的開書店,大門緊閉的也不在少數。在此次歷史建筑普查中,它們大多數都被列入了名單。
經三路126號住著八十歲的何老太太一家。從60年前出嫁,何老太太就一直住在這里,后來兒孫漸漸成家立業,離開了這座老建筑,只剩她和退休的兒子女兒留守在此。
經過百年風吹雨打,這座歷史建筑早已面目全非。走進沿街的大門是一條狹窄的過道,一樓是兩個漆黑的雜物間,里面墻皮脫落了一塊又一塊。紅木樓梯已彎曲變形,走上二樓,迎面就是煙熏火燎的廚房,走廊里堆著爐子和案板,右轉是三間臥室,住著何老太太和兒子、女兒及其家人,十分擁擠?!懊總€房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漏雨和滲水,只能在屋里墻上貼上塑料紙,用塑料膜蓋住家具,其實根本沒法住了。”何老太太的女兒說,原本樓上每間房頂都設計了一個小天窗,可以爬梯子通往閣樓,如今卻成了漏雨的重災區。廚房的東北角,到現在還在滲水。
在記者探訪的幾處歷史建筑中,沒有使用者說房子不漏雨的,在后宰門街74號院里,為了防雨,家家屋頂上都鋪著清一色防雨的油氈紙,“鋪了還是漏,沒人愿意修。”住戶李先生說。由于年久失修,這些老建筑安全堪憂。
“這是老人買下來的家產,當時也是很氣派的,沒想到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何老太太痛惜地說,從留存的一些歷史遺跡來看,這座建筑在百年前的確挺有派頭,臥室內的東北松木地板直到現在仍十分結實,從未滲過水,擺著的一臺老式木質冰箱顯示著曾有的富貴,房間的木門也有著濃濃的西洋風格,這些都有著上百年的歷史?!耙郧翱蛷d里還有玻璃隔扇和雕花隔斷,地板中央鋪著一張大地毯,擺著一張大條幾,推開窗就能看到中山公園,可漂亮了。現在南邊也緊挨著建起了樓房,幾乎沒法采光,屋里也跟貧民窟似的,沒有親戚敢來我們家串門?!焙卫咸f。
大多出租,建筑不被愛惜
走進后宰門街60號,幾番打聽后才在院子最深處找到住了30多年的老戶萬先生家,“這里叫做萬家宅院,旁邊是萬家大院,以前的老住戶都姓萬?!迸魅肆号空f,老一輩人買下后把這個院子分給了兄弟四個,然后又分給了下一代的他們共九家人。如今,親戚們都已離開了這個承載了大家庭記憶的院子,或是出租,或是轉賣,只剩梁女士老兩口。
在記者探訪這些歷史建筑時,遇到的多數都是住在里面的租客,他們大都對建筑歷史并不了解,要尋找老住戶只能靠打聽和碰運氣。在曲水亭街曬太陽的一位大爺指著身后剛成為歷史建筑的院子稱,這里面就有他的房子,可早就被他租了出去,自己住到了街對面,如今包括幾家傳媒公司在內的五戶都是租戶。
文廟南側的馬市街12號由12-1、2、3三個小院組成,住著十幾戶人。原是濟南國企老職工的楊女士30多年前分房子分到了12-3號,此后便一直在這里居住。整個12-3號其實是一對東西對稱的姊妹院,這在濟南老城區保留的歷史建筑里非常罕見。
“馬市街上有七八十戶人住,只有四五戶還是老住戶?!睏钆恐钢鹤永镫s亂堆放的瓶瓶罐罐說,租戶換了一撥又一撥,只是暫時賃居,并不在意會不會對房子造成傷害,“隔壁姊妹院的主人就是怕租出去會糟踐房子,干脆鎖起來空著。只有自己的房子才會愛惜?!?br>
擴建翻新,老院容顏不再
后宰門街許多歷史建筑,除了大門保留著古舊氣息,里面許多平房看起來都無法與老建筑聯系在一起。原本方正的四合院多年來加蓋了不少新房,讓寬敞的院子退化成一條條羊腸小道,失去了歷史建筑應有的美感。另外,老城區的歷史建筑多數是一院多戶,每戶面積20平米左右,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所以在院子里擴建甚至違法建設比比皆是。
梁女士所住的南屋邊沿還留有幾塊老石塊,“這是最早的房子所使用的,我剛結婚時,整座房子就重新翻蓋過一次,換成了現在的磚,后來因為漏雨還陸續修過幾次屋頂,院里也搭建了一座小廚房,里面放著煤氣罐,因為屋里只能吃飯和睡覺,床都是用的上下鋪?!?br>
在今年濟南第一批拆違臺賬中,馬市街12號也被列入。在楊女士住的東屋對面的西屋,就朝著院子拓出了一米左右的區域。同時,南屋和東屋、西屋中間的空隙,也都被居民私自蓋起的廚房或倉庫所占據。如此一來,原本四個相互獨立的房屋已經被連了起來。
而在同為歷史建筑的后宰門街74號中,居民私自擴建的問題可能更為嚴重。走進74號,絲毫找不到院子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很窄的小道,電動車都很難通行。李先生介紹,這個院子很大,不只是一個四合院。但由于這家出來一點,那家占了一點,就成了現在這樣子。
“當時他們擴建的時候我們也說過,這樣車子都進不來了?!崩钕壬榻B,不過整個院子有十五六戶,幾乎每家都有私自搭建的行為,也就管不過來了?!盎旧隙际亲糇约哼\來沙子水泥,幾天以后一個屋子就起來了,不過后來也補了手續?!薄敖浫愤@排房子除了我們家,基本上都重新改造過了?!焙卫咸f,其他老建筑都幾經輾轉換了很多房主,房間內格局經過改造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旁邊一家古董店二樓,記者看到正在裝修的現場,除了屋頂的老木房梁,已是完全的現代化空間布局。
設施不全,生活著實不便
緊挨泉水的四合院,看起來讓很多人羨慕,真住在這里30多年,楊女士也覺得有許多不便?!跋滤肋@些年都沒有換過,都是直接排到后面河里。但是一旦下雨河水暴漲,整個院子都得淹著。”楊女士比劃著,十年前河水通過下水道倒灌回來,已經到了她的腰?!芭赃呌袔讉€院子,一下雨家里就成了排洪道,水直接從家里院子走?!?br>
像這樣的情況,在歷史老建筑中其實不少。由于建筑時間比較久遠,除了房屋設計缺陷外加年久失修、很多市政設施的缺乏,也造成了其中居民生活的不方便。下水道、燃氣管道的缺乏,讓居民上廁所、用水、取暖等都存在一定的困難。
梁女士的院子里有5戶人家,共用一個廚房。而這個廚房,也只有兩個電磁爐。廚房往北幾米,就是全院唯一一個旱廁,每星期清理一次。由于水管只通到院子里,洗漱、洗菜甚至洗澡只能露天,“一個熱水器,旁邊配上一個花灑,就建在屋旁邊。誰想洗澡,把旁邊的屏風展開一擋,就在里面洗?!绷号空f,由于房子陰暗潮濕,夏天蚊蟲肆虐,電視也常收不到信號?!芭瘹饪隙ㄊ菦]有了,我們這一片有燒炭的,也有燒蜂窩煤的,每個院子里都放著一堆。”
后宰門街74號的十多戶人家也只有一個旱廁,每天早上大家都要排隊。而且這個廁所在整個院子的偏僻角落,住得遠的人,光上個廁所就得走好長一會兒。“之前大家都用一個水龍頭,洗菜做飯都用那個,后來每家出點錢,好歹給每戶都裝上了一個,這才方便多了?!?br>
李先生每天做飯,就在屋外面的一個小平臺上,所謂的廚房,也只有一個爐盤而已?!懊簹夤拊谖堇?爐子在外面,油鹽醬醋也得放在屋里,每次做飯得先把這些東西拿出來,做完飯再放回去。”李先生介紹,之所以不用電磁爐,也是因為電線不能隨便亂拉。
老商埠的何老太太家也沒有暖氣和天然氣設施,取暖要用蜂窩煤,每天晚上都要起來添三四次。由于管道問題,整個屋子沒法安裝廁所。一家人每當想上廁所時,只能下樓去中山公園旁的公廁。“老父親在世的時候就摔倒過幾次,母親也摔壞過股骨頭?!焙卫咸畠赫f。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于悅)
轉自:大眾網
[編輯: 劉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