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媛
1月30日,青島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國際城市權威評級機構GAWC、中國社會科學院與聯合國人居署2017年度分別發布的有關國際城市的評級結果,青島國際化程度實現“三級跳”,經濟競爭力在全球城市排名中位列第85位。市國際城市戰略推進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市推進辦)委托普華永道研究編制的《青島市國際城市戰略年度評估報告(2016/2017)》(以下簡稱《評估報告》)和《青島市實施國際城市戰略綜合發展愿景報告》(以下簡稱《愿景報告》)同時發布,對青島國際城市戰略實施情況進行了解讀。
兩大榜單
青島國際化程度“三級跳”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島市啟動實施了國際城市戰略。通過近年來全市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本市國際城市世界排名快速提升。在新聞發布會上,青島市商務局局長馬衛剛提到了兩個國際城市權威評級機構發布的評選榜單,青島市國際化程度在世界、國內的排名實現“雙躍級”。
2017年4月份,全球知名的世界城市評級機構GAWC公布《2016年世界城市體系排名報告》。該報告的評價體系是對國際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多緯度綜合評價,評價指標大致包含國際知名度、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人口規模、國際機場、國際港口、先進的交通系統與通信設備、對外資的吸引力、金融業與總部經濟發展水平、蜚聲國際的文化影響力、有影響力的傳媒與體育社群等。馬衛剛指出,在GAWC機構1999年開始發布的前4次榜單中,青島未進入過前十二級。自2010年開始,青島被評為第十二級成長性城市、列第267位,隨后2012年被評為第十一級高成長性城市、列第193位。2016年,在入選的361個世界城市中,青島市由2012年的第193位快速躍升至第143位,青島的檔次也由2012年的第十一級“高成長性”,直升三級躍升至第八級的“Gamma+”級。
另一個榜單是,2017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與聯合國人居署在廣州舉行的世界城市日——全球城市競爭力論壇上共同發布《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7~2018:房價,改變城市世界》。該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和聯合國人居署城市經濟與財政局牽頭,全球眾多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參與,構建了城市經濟競爭力與可持續競爭力指標體系,并測度了全球1007個城市的經濟競爭力指數。在揭曉的全球競爭力榜單中,青島城市等級為C+,經濟競爭力為0.6462、排名全球第85位,在中國城市中排名第15位。
“這兩個評級機構的評選結果表明,青島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快速提升,這也充分體現出青島市實施國際城市戰略取得的積極成效。”馬衛剛解讀稱。
對標上海
5大國際化能力明顯提升 《評估報告》采用的評估指標體系覆蓋了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國際成長力、國際吸引力、國際支撐力等五個國際化能力,并通過分析比較35項具體指標,對青島市與高水平國際城市之間的差距進行橫向評估。報告得出結論:第一,青島國際成長力指標進步最為顯著,增速達16%;第二,青島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注入新活力;第三,青島的國際支撐力繼續維持國內較高水平;第四,青島在國際吸引力方面表現優秀;第五,青島的國際影響力具有很高的增長潛力。
馬衛剛稱,在以上海市為基準的國際城市指標體系中,青島市2016年評估指標總分取得了5%以上的提升,在吸引國際科教資源、建立優美的生態環境、提供完善的公共醫療等方面表現突出。2017年青島在國際城市體系中已從在國際上影響力有限,僅能承載自身需求的初級國際城市成長為承載著地區經濟中心、國際資源聚集地和對外交流門戶等職能的較高等級國際城市,體現了青島打造宜居幸福創新型國際城市的階段性成果。
至2021年
初步建成國際海洋名城 《愿景報告》對青島未來國際海洋名城建設進行了發展愿景描繪,提出到2035年,崛起為東亞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知名城市。
《愿景報告》對到2021年的中期目標進行了描繪。到2021年,青島將初步建成國際海洋名城的基本框架,為中遠規劃期奠定良好基礎。《愿景報告》提出了青島市中遠規劃期發展將實現的三大方面提升。
首先,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高生活品質,提升城市國際支撐力。馬衛剛表示,青島市應著重提升提供公共服務的場所,如學校、劇院、博物館、醫療設施以及公園等。另一方面,青島市也應致力于保護歷史街區和文物建筑,塑造城市和社會的特性與場所感,并努力改善區域自然環境,實現綠地、水系和開放空間最大化。全面提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實現青島國際支撐力的提高。
其次是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人口結構優化增長,提高城市國際競爭力。促進青島市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口的穩定上升。“想要成為一個創新型的國際城市,需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青島市的首要目標就是確保擁有充足的高質量房屋和街區。”馬衛剛表示。
第三大提升,體現在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統,提升城市的國際吸引力。青島市應在提高道路系統的交通運輸力,優化水路、鐵路交通,提高轉運能力的同時,建設自行車專用道,增加自行車租賃、停放設施,提升采用自行車的出行率。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