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網1月18日消息 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生活中時常都會遇到壓力,遇到壓力就會產生焦慮和抑郁的情緒,如焦慮抑郁情緒長期無法得到排解的時候,就可能會產生焦慮癥或者抑郁癥。據某資料顯示,95%以上的抑郁癥病人至少存在一種焦慮癥狀,20-65%的焦慮癥病人也存在著抑郁。關于抑郁、焦慮的重疊,許多人實際上并不能有效識別,往往在初期當成軀體疾病。
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門診每天會接待不少這樣的患者,他們就診時往往表現為心里煩躁,整天就覺得緊張不安,睡不好覺的時候會特難受。患者自己也知道工作生活中也沒發生什么事,可就是時時刻刻都感到坐立不安,感覺要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發生,胡思亂想,有的甚至渾身疼痛,還有的對各種聲音都非常敏感等等情況。
“其實這些癥狀屬于焦慮癥的表現。但是否為焦慮癥,還需要進一步的鑒別,因為焦慮和抑郁就像一對孿生姐妹,如影隨形,互相影響,都會出現坐立不安、注意力困難、過度擔憂、焦躁及無法解釋的軀體疼痛等癥狀表現。如果不及時辨別、控制,可能會加重,影響工作學習、生活,慢性化以后可能導致社會功能的下降、精神殘疾的后果。”胡瓊月醫生解釋到,
焦慮和抑郁是兩種獨立的情緒障礙,但在實際中兩者往往同時存在,多是心理社會因素造成人長久處于高壓力狀態,處于慢性應激反應狀態中,干擾了腦內某些化學物質的平衡,從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心理、情緒困擾,以及軀體不適。中青年出現焦慮抑郁,會引起食欲減退、體重下降、性欲減退,嚴重時可能出現幻覺、妄想等嚴重的精神障礙,甚至會有厭世、自殺傾向。兒童青少年焦慮抑郁則會表現情緒難以控制。老年人出現焦慮抑郁,會對身體造成極大損傷,加劇衰老、引發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
那么如何正確治療焦慮抑郁呢?“工作我們發現,還是存在一些誤區的,一是不少患者認為焦慮抑郁不是精神上的病,不需要長期治療;二是抵觸用藥,認為長時間服藥,會對身體造成影響,甚至依賴;三是對這個疾病認識不足,缺乏治療的信心。焦慮抑郁疾病本身就是對自身和環境改變異常敏感的疾病,許多患者常常質疑治療效果,有的患者會對藥物服用過程中出現的輕微不適也會無法適應。”胡瓊月醫生介紹到。
焦慮抑郁之所以出現的各種各樣的表現,是與大腦神經遞質的變化關系非常密切,就是遞質的平衡出現問題,這個時候這就需要用藥物來調節。所以,對焦慮抑郁的治療,首先要樹立起足夠的自信,愿意接受徹底治療。其次規范治療。不要感覺癥狀減輕了,就減藥或者停藥,這樣會非常容易導致癥狀復發,所以治療過程更要注重鞏固和維持治療這個階段。對于患者目前是否能夠停藥,醫生要整體評估。即使可以停藥,也需要技巧,藥物減量要逐步進行,因為撤藥太快會使身體不適,整個停藥的過程,其實與治療的過程時間是相當的。
為此,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將于2018年1月20日本周六上午9:30在青島市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安徽路32號)舉辦《抑郁癥和焦慮癥的識別和處理》的公益講座,由胡瓊月醫師為大家介紹相關的知識,并與大家進行交流,感興趣的市民朋友可以前來聆聽。
通訊員 齊文博 記者 孫貼靜
[編輯: 王君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