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工自學8年拿到3所大學學歷
“學習帶來的最大改變是知識可以用在工作上,每天有了奔頭,生活變得更加充實”
本報記者 楊明清 本報通訊員 張琳艷
1.78米的個頭,90公斤的體重,憨厚老實。這是1月8日接受采訪時,35歲的農民工張淑寶留給《工人日報》記者的第一印象。
來自山東泰安新泰市農村、原始學歷僅為初中的他,一邊在青島打工,一邊堅持自學,用8年時間拿到了山東師范大學的專科和本科學歷、山東大學的新聞學和齊魯工業大學廣告學本科,3所大學的4張自學學歷和一張人力資源師證書。上個月,他又出現在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考場,這也讓他成了網絡紅人。張淑寶說,打工讓他明白了知識的重要,他想通過拿學歷的方式,豐富自己的知識水平。
“ 我不上學了 ”
1月8日,記者見到張淑寶時,他正處夜班前的休息時間。剛一坐下張淑寶就打開了話匣子:“1998年,我中考后,被泰安機械電子工程學校錄取了。當時那個高興勁就甭提了,在我們那個窮鄉僻壤的地方,考上中專那是多少學生夢寐以求的事,我初中苦讀4年,就是為了走出大山。”張淑寶提起往事,仍舊記得當時的那份激動。
在喜悅的同時,張淑寶也感受到了現實的無奈:3年中專的學習要花掉10980元學費。當時他們全家一年的總收入也就2000元,1萬多元的學費是一個解決不了的難題,去哪里湊?“那段時間,父親經常深夜才回家,三番五次跑到親戚和街坊鄰居家借錢,但最終也沒有湊齊高昂的學費。”
“我不上學了。”張淑寶覺得自己不該自私。比起上學,他更應該照顧年幼的妹妹和一家4口人。當年秋天,他乘上了前往濟南的客車,到了位于德州的一家電磁線廠打零工。
工友笑他 “ 瘋了 ”
“2002年,父親在一個采石場采石時,眼睛受了傷。這次傷情幾乎花光了我打工賺來的全部積蓄。后來,我去了江西省一處高速公路的筑路現場,那時我已經21歲了,走出校門步入社會已整整5年。但我仍舊是一個沒有什么技術特長的農民工。”張淑寶一臉無奈地說。
對一個居無定所的農民工而言,要拿出專門的時間去考學歷,幾乎是不可能的。當時,高速公路施工工地離鎮上15公里路,他利用休息的那天步行到鎮上的一家小書店里,花17元買了一本《現代漢語詞典》。每到晚上,躺在床上的他開始在燈光下逐字逐句地看,甚至有些經典的句子或段落他會背下來。一個農民工學詞典,有工友笑他“瘋了”,也有工友見了他笑著直搖頭。
“雖然家庭貧困,我放棄了學業,但我一直沒放棄學習,我堅信知識改變命運。”他說,在自己的打工生涯中,書籍陪他熬過無數難眠的夜晚,給了他信心和勇氣,是他最親密的朋友。”在外打工的這些年,書籍一直陪在他的身邊。
“痛,源自知識的欠缺”
“我進入到這個相對穩定點的公司以后,面對陌生的環境和標準化正規化的管理,深感知識的匱乏和能力的不足。”張淑寶說,“機緣巧合,公司唯一一次的內部招聘,我很想去試一下。但是公司要求要有大專學歷,那一刻,我認識到,學歷和能力同等重要。”于是他決定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學歷,參加自學考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當年放棄學業,是不想看著家人為自己勞累,現在的他覺得時機成熟了,他要加入自學考試的隊伍,提升自己。“為學知識充實自己,也為拿學歷。”他說,想用行動證明自己不進校園同樣也能成就自己。所以,2010年,他走進即墨招考辦報了名,打算參加山東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自學考試。
上班時,張淑寶就在廠子里擺弄機器;下班了,他就把自己關在小閣樓里。他表示,學習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時間,所以他就千方百計規劃時間,把點滴的時間利用起來。他把難以記憶的知識寫在手上,只為隨時能看到。經過半年多的拼命自學,2011年1月,他參加的自主考試4門課程全都過關了。
張淑寶說:“學習給我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生活變得更加充實,每天覺得有了奔頭,學習的知識可以用在工作上。比如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工作分析、思維能力的提高,這些給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他告訴記者,他的理想是幫助更多的人認清自己的目標和道路,希望鼓勵更多出身貧寒的子弟,不自暴自棄,努力奮斗。
轉自:大眾網
[編輯: 劉曉明]
?